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深化館校共建合作機制,推動海洋文化與校園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區文保旅游服務中心(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走進大港上古林小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觀古海岸遺跡 看海陸變遷》博物館中小學示范課,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互動體驗和實物展示,將千年海岸變遷的歷史畫卷帶到孩子們面前,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課堂上,宣教老師以“觀古海岸遺跡 看海陸變遷”為主題,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播放極具知識性、趣味性的天津貝殼堤形成過程科普視頻,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探索古海岸的地質演變歷程。從貝殼堤的形成過程到海洋生物的奧秘,從海陸變遷的歷史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課程內容既貼近自然科學教材,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原來我們腳下的土地曾經是海洋!”一位同學在課程結束后驚嘆道。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讓復雜的地質知識變得直觀可感,激發了同學們探索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


在觀看硨磲、海龜、玳瑁等珍稀海洋生物標本的圖片,欣賞鸚鵡螺、侏儒唐冠螺、大白蛙螺等實物標本時,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求知若渴,踴躍舉手與宣教老師互動。當宣教老師講解每種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征及其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時,同學們更是全神貫注,一雙雙眼睛緊緊盯著老師手中的標本,來滿足對海洋知識的好奇心。課程結束后,為加深對古海岸的印象,宣教老師為同學們發放博物館宣傳資料,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到博物館親眼觀看令人震撼的古海岸遺跡和各種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標本。

此次示范課是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同學們不僅學到了海洋知識,更增強了對家鄉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未來,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將持續推進館校共建合作模式,開展更多適合青少年的教育課程,走進更多中小學校,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讓文化傳承的薪火,照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來源: 古海岸遺跡博物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