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精密運轉的生命系統中,腦血管猶如縱橫交錯的交通要道,承載著為大腦輸送氧氣與營養的重任。而腦卒中,就像突如其來的“交通癱瘓”或“道路崩塌”,瞬間打破生命的有序節奏。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它不僅嚴重威脅生命安全,還可能給患者帶來難以逆轉的功能障礙。讓我們深入了解腦卒中,揭開它神秘而危險的面紗。

腦血管系統:生命通路的構造

腦血管系統由頸內動脈系統和椎 - 基底動脈系統組成,如同城市中主干道與次級道路相互交織,為大腦各個區域提供充足的血液供應。這些血管壁由內膜、中膜和外膜構成,內膜光滑,能減少血液流動的阻力;中膜富有彈性,可調節血管的舒縮;外膜則起到保護和支持作用。在大腦這個“城市”中,毛細血管如同細密的小巷,將氧氣和營養物質精準地輸送到每一個神經細胞,維持大腦的正常運轉。

大腦僅占人體體重的2%左右,卻消耗著全身20%的氧氣和葡萄糖。為了滿足這一巨大需求,腦血管系統演化出了一套獨特的“安保機制”——血腦屏障。它由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終足等共同構成,猶如一道精密的過濾網,只允許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等必要物質通過,阻擋細菌、病毒和大分子有害物質進入腦組織,為神經細胞營造穩定的內環境。然而,這道屏障在腦卒中發生時,也會受到破壞,加劇腦組織損傷。比如,在缺血性腦卒中時,由于血流中斷,內皮細胞因缺氧受損,緊密連接被破壞,原本被阻擋在外的有害物質就可能趁虛而入,進一步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傷;出血性腦卒中時,血腫的壓迫和血液成分的刺激,同樣會使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引發腦水腫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腦卒中:突如其來的危機

腦卒中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就像道路被“異物”堵塞,通常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阻斷血流,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約占腦卒中的80%,常見類型有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腦卒中則如同道路突然“崩塌”,多因高血壓、腦血管畸形等原因,致使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腫,壓迫周圍正常腦組織,造成損傷,主要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當腦卒中發生時,每一秒都至關重要。在缺血缺氧的狀態下,神經細胞會迅速啟動“死亡程序”,每耽擱一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且受損的神經功能極難恢復。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言語不清、口角歪斜、視力模糊、頭暈頭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陷入昏迷,危及生命。例如,支配面部肌肉運動的神經區域受損,就會導致口角歪斜;影響語言中樞,則會出現言語障礙,患者可能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聽不懂他人話語。此外,若病變發生在小腦,會影響人體的平衡和協調功能,患者可能走路不穩、動作笨拙;如果損傷到腦干這個“生命中樞”,則可能直接影響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動,導致呼吸驟停、血壓異常等嚴重后果。

身體的“自救”與“修復”

面對腦卒中的襲擊,身體并非完全被動。在缺血早期,局部腦組織會啟動一些自我保護機制,如通過擴張周邊微小血管,嘗試建立新的側支循環,以緩解缺血狀況。同時,體內的凝血和纖溶系統也會迅速啟動,試圖溶解血栓或阻止出血。在病情穩定后,大腦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過神經重塑,其他未受損的腦組織可以逐漸代償受損區域的部分功能。例如,經過系統的康復訓練,原本因腦卒中失去運動能力的肢體,可能會重新獲得部分活動功能。然而,這些自救能力有限,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往往難以扭轉局面。

目前,針對腦卒中的治療爭分奪秒。對于缺血性腦卒中,在發病4.5 - 6小時的“黃金時間窗”內,可采用靜脈溶栓或機械取栓治療,迅速開通堵塞血管,恢復血流。以靜脈溶栓為例,常用的藥物如阿替普酶,能夠激活纖溶酶原,使其轉化為纖溶酶,從而溶解血栓;機械取栓則是通過介入手術,使用特殊的取栓裝置將血栓直接取出。出血性腦卒中則需要根據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以減輕血腫壓迫,降低顱內壓。保守治療包括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預防并發癥等;手術方式則有開顱血腫清除術、腦室引流術等。但即使接受治療,許多患者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需要長期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涵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等多個方面,物理治療通過運動訓練改善肢體功能,作業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言語治療則針對語言障礙進行矯正和恢復。

危險因素與防護策略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是引發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會使血管壁長期承受過高壓力,導致血管內膜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高血脂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形成斑塊;吸煙和酗酒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管彈性。此外,年齡增長、家族遺傳史也會增加腦卒中發病風險,隨著年齡上升,血管逐漸老化,患病幾率顯著升高;有家族病史人群,因遺傳基因影響,患病可能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也是近年來被重視的危險因素,它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血栓形成,而補充葉酸、維生素B6和B12等營養素,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預防腦卒中,需從生活細節入手。保持均衡飲食,減少鹽、油、糖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堅持適度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戒煙限酒;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對于高危人群,還需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降低發病風險。同時,學習“中風120”口訣也至關重要:“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兩只手臂是否出現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若發現這些癥狀,應立刻撥打120,爭分奪秒送醫救治。此外,全社會也應加強腦卒中防治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對疾病的認知,鼓勵高危人群主動篩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腦卒中猶如一場無聲的戰爭,隨時可能對生命發起攻擊。了解它的發病機制、癥狀表現以及防護措施,是我們守護生命健康的關鍵。讓我們重視腦卒中的預防,為大腦的“交通網絡”保駕護航,遠離這一健康威脅,享受充滿活力的生活。

聲明:本文系醫學相關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體治療方法或醫療行為,不得替代醫院就診行為。


作者簡介:

趙姣姣,女,主管護師,科普中國專家、中國卒中學會護理學分會會員、中國農村衛生協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山東省卒中學會護理學分會委員、山東省護理學會會員、山東省科普志愿者協會會員。畢業于泰山醫學院護理學本科專業;2007年起,在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后更名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先后在急診科、神經外科、重癥醫學科、急診重癥醫學二科工作。長期從事急診、重癥醫學護理研究 。

來源: 趙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