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終期自評報告

為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精神,落實青少年科技教育戰略部署,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以“培育科學素養、厚植創新基因”為使命,2025年依托場館資源與課程體系,系統開展多元科普教育活動。通過整合科學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知識傳授-實踐體驗-價值培育”的立體化科普模式,著力打造區域性科技教育特色陣地,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學認知能力與創新實踐水平,在基地內外形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現將年度科普工作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礎保障

(一)管理機制

1、領導高度重視。校長危勇整體規劃學校科技教育及科普基地創建工作,副校長李先紅具體負責組織管理,積極推動科普工作開展,重視其對青少年素質提升的重要性。

2、設有專門的科技體驗組和專題教育組,作為主要課程體系,涵蓋50多門課程,并不斷充實完善。同時,組建創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領導機構,包括領導小組和執行機構,明確各成員職責,保障科普工作有序推進。

3、科普工作納入年度計劃,制定明確目標任務,依據《科技活動室制度》《科研成果獎勵制度》等二十余項制度規范運行,并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科普活動。

4、年度科普工作經費投入:財政撥款80萬元,國家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30萬元。

(二)隊伍建設

1、專、兼職科普人員數量:專職科普人員6人,兼職科普人員20人,科普志愿者80人。

||||

2、每年開展專兼職人員科普業務交流或科普培訓情況:

基地始終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質量的核心抓手,深入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要求,以“賦能教師成長、夯實科普根基”為目標,構建了“理論學習、實踐淬煉、交流互鑒”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近年來,基地聚焦專兼職科普人員能力提升,每年定期開展2-3次專題培訓、5-6場交流研討,通過“請進來授課、走出去取經”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創新力強的科普師資隊伍,為基地科普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二、服務能力

(一)、科普資源

荊州實踐基地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總投入近1億元。建成有血防健康教育館、防震減災教育館、人防館等12個主題教育館,創客、航模、機器人、KEVA等24個室內活動教室,高空、水上等四個室外拓展區和一個3萬平方米的學農實踐區;可同時接納1000名學生開展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等研學實踐活動。

依托本單位特色優質科研資源,基地設置了專門的科技體驗組和專題教育組,自主開發兩大課程體系,共50多門課程。

1、利用3萬平方米的學農實踐區,開發設置了“花草栽培、防蟲治病、低碳教育、花卉嫁接、作物栽培、科學養殖”等20多個科學實踐活動項目。

2、利用月亮粑創客空間、無人機、航模、機器人、KEVA等24個室內活動教室,以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結合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開發設置了“創客、航模、水火箭、足球無人機、3D眼鏡、電子燈籠、趣味實驗、防毒瓶制作、花卉觀賞、植物識別與利用、鷺鳥觀測、水質測試實驗、酸雨探究實驗、動植物保護”等30多個探究課題與趣味實驗。

3、基地與各政府職能部門相聯合,建設有科技體驗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人防教育館、血吸蟲病健康教育館、創客空間等主題場館,開設有科技體驗、地震逃生、消防演練、人防教育、血防教育、機器人編程、3D打印等專題教育課程。

4、利用中國流動科技館資源,開展人工智能、太空探秘、芯片世界等主題科普體驗活動,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科學實踐能力,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

5、場館和設備持續升級更新,近年已引進了足球無人機、3D打印等項目,并計劃升級創客空間,引進模擬飛行項目,創建5D電影活動室等。

6、展覽中包含宣傳科學家精神的有關內容情況:

(二)科普活動

基地在4大核心課程體系基礎上,依托各場館功能開展科普宣傳、實踐體驗及參觀學習活動,年接待中小學生、社區居民等5萬余人次。通過課堂教學、影像觀摩、專業講解、實操體驗等多元形式,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場景。

自運行以來,累計接待國家中科院、省科技廳、省科協等各級單位及周邊縣市訪客近10萬人次,同步服務本縣數百名社區居民,有效提升區域科普影響力。

此外,基地聯動省、市科協等社會團體,建立科普志愿者招募管理機制,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科普服務,形成“專業團隊+社會資源”的協同工作格局。

1、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基地聯合行動、重要主題日期間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全國科普日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活動數量5個,參與人數約800人。

其他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5.12防災減災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科技活動周”、“國際減災日”、“荊楚瑰寶趣味講堂”等十多個活動,參與人數約10000人。

在中國科技館、湖北科協、荊州市科協的傾力支持下,中國流動科技館入駐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2024年10月18日,舉辦了主題為“體驗科技魅力,放飛創新夢想”中國流動科技館湖北巡展公安縣站啟動儀式,全體參訓學生500余人及荊州科協、縣委常委等領導小組及基地全體教職工100余人參與活動。在為期半年的巡展活動中,流動科技館共接待來自我縣各鄉鎮初級中學八年級師生5000余人次。

“體驗科技魅力,放飛創新夢想”活動現場

荊州博物館老師走進基地開展“荊楚瑰寶趣味講堂”活動;

公安縣120急救中心每周三晚在基地進行急救知識普及教育講座;公安縣疾控中心每周四晚在基地進行《口腔健康》知識普及教育講座;

急救、口腔健康科普知識講座

另外,多次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走進實踐基地,為廣大師生進行科普報告講座。這些科普教育活動通過演練、搭建展臺、發放宣傳手冊、咨詢服務、有獎答題、專業講解等多種形式利用基地這一平臺將科普知識走進學生,并送到社區、送到街道、送到家庭,送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2、依托基地自身資源,開展其他品牌科普活動情況:

基地自2012年起,每年7—8月承辦荊州市中小學生科技夏令營,迄今已舉辦五屆。每年一屆,每屆有1000多名學生和50多位老師參加。科技夏令營內容豐富,科技含量高、組織嚴密、時間長、規模大、覆蓋面廣,已成為荊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一個亮點和品牌。

3、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等“走出去”科普活動情況:

基地組織部分科技教師到公安縣宏泰社區進行科普進社區活動,從此也正式拉開了“科普大講堂——科技制作進社區”系列活動的序幕。

三、服務效果

(一)、活動效果

1、每年服務公眾數量:

基地本年度開展了科技課程實踐、參觀體驗、知識競賽、科普講座等科普活動約120次、參與人數20000余人次,主要對象是中小學生和社區居民。

科技夏令營自2012年起每年舉辦,已成為品牌活動,每屆有1000多名學生和50多位老師參加。參與人數約50000人次。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場館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本年度接待量約10000人次。

人防科普教育館本年度接待量12000人次,

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等“走出去”科普活動情況:活動數量約30個;參與人數約1500人次。

2、動員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服務的人數:

實踐基地利用每周二、三晚間活動時間,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平臺,開展健康、急救、衛生保健等方向的科普知識講座。定期來基地開展科普工作的科技人員有9人。

||||

(二)、網絡傳播情況

1、自主運營的科普網站/網頁/新媒體平臺賬號,以及科普內容推送情況:

自主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情況:

科普中國科普號

微信公眾號

2、主辦或承辦的科普工作在地市(廳)級及以上媒體報道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勞動實踐助力健康成長

湖北日報:零的突破!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獲得“國字號”榮譽的背后……

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荊州:國家級健康科普基地落戶公安縣

荊州博物館:我館“荊楚瑰寶趣味講堂”走進荊州市中小學生實驗基地

澎湃:“國字號”基地!荊州兩地上榜

湖北日報:公安縣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榮膺“湖北省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示范學校”稱號

長江大學:教育學院與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合作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2018級專業考察----荊州市中小學實踐基地見聞

潺陵在線:教育部公示,荊州入選!

3、入駐和定期更新維護科普中國科普號情況:

四、獎勵獎項

1、科普工作(含個人)獲地市(廳)級獎勵

2、科普工作(含個人)獲省部級獎勵

3、科普工作(含個人)獲國家級獎勵

4、承擔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服務“雙減”試點、品牌活動培育試點等項目情況

五、負面清單

自基地開始運營以來,始終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將合規運營作為發展的基本準則。同時,高度重視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明確各崗位安全責任,確保基地各項工作安全有序開展。我們深刻認識到,任何不良行為都可能對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始終保持警惕,致力于防范和杜絕各類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尤其是對負面清單中明確列出的行為,更是進行了重點關注和嚴格自查。

||||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荊州實踐基地獲評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既是對科普教育實踐的階段性總結,更是推動工作迭代升級的新坐標。面對“十四五”時期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更高要求,基地始終以系統思維謀劃發展,在探索中深化對科普教育規律的認識。

未來將聚焦“精準供給、效能提升”兩大主線,構建“需求調研-課程研發-效果評估”的閉環工作機制,依托數字化技術創新科普場景,圍繞青少年認知特點優化課程供給,強化專兼職隊伍專業化培養體系。針對科普資源均衡化、成果轉化效率等重點課題,已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校館協同育人”、“智慧科普平臺建設”、“縣域特色課程開發”三大攻堅任務,致力于形成可推廣的區域性科普教育解決方案。

科普教育是筑牢科學根基的百年工程。基地全體教育工作者將以榮譽為起點,以“培育具備科學素養的時代新人”為使命,持續提升科普服務的精準度與實效性,努力在構建高質量科普教育生態中展現新作為、做出新貢獻!

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2025年6月5日

來源: 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