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雄踞祖國西北,西起寶雞,東抵三門峽,南倚秦嶺,北接黃土高原,綿延三百余公里。這片被譽為“八百里秦川”的廣袤之地,因其得天獨厚的“環山帶河”地理條件而備受矚目,形勝天下。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曾對秦惠文王評價關中:“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這里的“四塞”,指的就是關中地區四個方向的險要關口:秦國東部的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南的武關(今陜西丹鳳)、西南的大散關(今陜西寶雞)以及西北的蕭關(今寧夏固原)。
這些關隘都建在險要位置,就像四把大鎖牢牢守住關中平原,讓敵人很難攻進來,秦國因此具備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優勢。
函谷關,地處崤山與黃河之間的險要地帶,是關中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因其緊靠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古代信件容器),因而得名函谷關。歷史上的函谷關不止一座,最早始建于西周,后來秦國在舊址基礎上重建。
函谷關北面是黃河,南面是秦嶺山脈,西面剛好有一條縱貫南北的稠桑塬。“塬”是黃土高原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周圍陡峭,頂上比較平坦。而稠桑塬,顧名思義,就是塬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桑樹。東邊是弘農河(弘農澗、澗河),向北流入黃河,構成山水相依的立體防御體系。弘農河充當了一條天然的護城河,敵軍若欲強攻關城,必先突破三重天險:渡弘農河、攀陡塬、越深峽。
函谷關城東邊的入口處,號稱“丸泥可塞”,足見其險勢:這么狹窄的空間里,再多的兵都難以展開,一關在手,可擋十萬雄兵。
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于是六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意思是當六國的軍隊以十倍的土地和百萬計的兵力攻打秦國時,秦人只需打開函谷關迎戰,就能使得軍隊猶豫不決,不敢輕進。
公元前317年,魏、趙、韓、齊、楚五國曾聯合攻打秦國,楚、齊兩國退出后,魏、趙、韓三國的二十余萬大軍仍兵臨函谷關。然而,在修魚之戰中,三晉軍隊從函谷關敗退,一路被秦軍斬首八萬,損失慘重。
秦國依仗函谷關,退可保八百里秦川不失,進可以出兵伊洛。正是有了函谷關這樣的險關,秦才能在六國的聯合攻擊下立于不敗之地,并在時機成熟時東出而橫掃天下。
函谷關的傳奇不僅銘刻在刀光劍影中,更流轉于文化血脈里。周室衰微之際,時任守藏史的老子(負責守護國家藏書室的官員)見禮崩樂壞,決定隱居避世。傳說當這位智者騎青牛西出中原,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懇請其留下一些教誨,老子便將其畢生哲思凝練成萬經之王《道德經》,然后離去。因此函谷關也被尊為道家的靈谷圣地。
東漢時期,黃河水改道,稠桑塬北側的水位不斷下降,天險變平地,裸露的河灘成為進入關中的新路線,函谷關的戰略作用因而大幅下降。所以在東漢末年,曹操在黃河的轉彎處修建了潼關,代替了秦函谷關,成為新的戰略關隘。
武關
武關,是關中東南方向的守護屏障,位于今陜西商洛丹鳳縣,在丹江的支流武關河上。
《水經注·丹水篇》記載:“丹水自商縣東南流注,歷少習,出武關。”武關地處秦嶺東段,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的武關河,“山環水繞、險阻天成”,與函谷關南北相望,將中原與南方隔離開來。
武關之所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既因為山勢,更因為河流。武關河發源于秦嶺的支脈蟒嶺,從北往南注入丹江,長約116.7公里。 武關河自上游蜿蜒而下,受古城高臺所阻折向南流,繞筆架山東折,遇金銀潭北返,最終形成三面環抱之勢——東、西、南三向皆有河道拱衛,天然造就武關古城的護城水系。
武關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晉文公時期,晉國疆域拓展至陜西商洛地區,為防御楚國,在少習山建造關隘,時稱"少習關"。戰國時期,經歷商鞅變法的秦國國力日盛,東擴占據商洛地區,形成了秦、楚兩國接壤的局勢,將商於之地封予衛鞅,掌控了武關天險。并改其名為"武關",寓含以武力討伐東方諸國之意。
自此,武關成為秦國往東發展的關鍵跳板,進可攻楚,退可自守,地緣優勢極為明顯。
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在武關被扣留,秦“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秦乘伊闕之戰之余威,出兵武關,“又取楚之宛、葉”,完全對楚國形成戰略優勢。楚國至此一蹶不振。蘇秦曾指出,“秦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可見武關在戰國時期的軍事戰略價值。
秦始皇最后一次東巡,離咸陽,出武關,再浮江而下,臨浙江的吳越之地,在會稽山祭祀大禹,完成整個東巡路程;此后不管是劉邦入武關定關中,還是東晉的桓溫伐前秦、劉裕伐后秦,亦或是黃巢轉戰中原、元末紅巾軍攻陜西...皆是途經武關道。
商於古道,春秋戰國時稱為“武關道”,唐時被稱為“商山路”。文人墨客在商山路上留下的詩歌,主要集中在武關:
《入武關詩》
武關設地險,游客好邅回。
將軍天上落,童子棄繻來。
揮汗成云雨,車馬揚塵埃。
雞鳴不可信,未曉莫先開。
《西歸絕句十二首》
五年江上損容顏,
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
小桃花樹滿商山。
在隋唐時期,武關道還是長安通往荊漢、江淮間的重要通道,諸多文士、官吏經由此道游學取仕或赴任,故有人稱武關道為“名利路”。”白居易就曾在此條道上往返多次,《登商山最高頂》詩曰:“高高此山頂,四望惟煙云,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復,何得笑他人。“
千年歲月流轉,函谷關崖間依稀還能聽見老子出關的牛鈴回響,武關河碧水仍倒映著武關驛道的車轍。這些關隘背靠大山,前臨江河,共同織就了護衛關中的天險防線。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