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綱的多彩小屋
說起腹足綱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背著“小房子”的蝸牛,其實腹足綱的種類很多,但他們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自己與生俱來的小房子,而且是走到哪兒馱到哪兒。本期我們主要來說一說海洋里的腹足綱生物。
腹足綱屬于軟體動物門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綱。它們的主要特征是身體不對稱,通常具有一個螺旋形的殼。常見的海洋腹足綱動物有:
法螺:又稱鳳尾螺,貝殼大而厚重,形狀獨特,表面有美麗花紋和色彩,多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珊瑚礁區域,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法螺是肉食性動物,常以海星、雙殼類(如珠母貝幼貝)等為食。普通法螺為右旋螺,而左旋螺極為稀有。那怎么判斷呢?將標本的后端(螺塔頂)朝上,螺開口朝向觀察者自己,如果螺的開口位于右側,則判斷螺旋方向為右旋,反之則為左旋。
看過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其中有一幕是敖丙送給哪吒一只海螺,他說:“只要吹響這只螺,定千里來相會?!弊屑氂^察,原來這只海螺是左旋螺,也足見敖丙對這份友誼的珍視。
骨螺:貝殼通常具有各種棘刺和結節,外形奇特,分布廣泛,從潮間帶至深海都有。包括維納斯骨螺、女巫骨螺、蘋果骨螺等多個種類。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上圖為維納斯骨螺,又名櫛棘骨螺、維納斯之梳。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淺海,在我國廣東、海南、福建、臺灣等地沿海也有發現。
雖然它有“女神”的名字,但它卻是肉食性動物,白天藏身沙底,夜晚出動覓食,以牡蠣、蛤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捕食時用棘刺罩住獵物,分泌酸液軟化貝殼,再用齒舌鉆透獵物貝殼,吸食軟體部分。
海蛞蝓:經常被視為腹足綱的“另類”,它們身體柔軟,形態多樣,無貝殼或貝殼退化,體外只有一層薄而半透明的角質膜,多數體型較小,不超過10厘米。因頭上有兩對觸角突出如兔耳,也被稱為海兔。它們以藻類為食,能將攝取的藻類色素存儲在體內,使自身顏色與環境相似。
海蛞蝓這種獨特的身體結構變化,可能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策略有關。例如,一些海蛞蝓生活在珊瑚礁等復雜的環境中,沒有厚重的貝殼使它們能夠更靈活地穿梭于礁石縫隙之間;同時,它們發展出了其他的防御機制,如通過擬態、分泌毒素等方式來保護自己,從而減少了對貝殼這一傳統防御結構的依賴。
鮑魚:其身體呈橢圓形,有一個堅厚的貝殼,貝殼呈右旋螺形,表面粗糙,有許多生長紋和瘤狀突起,顏色多樣,通常為綠褐色或紅褐色。其殼內面有珍珠光澤,邊緣有一列小孔,是呼吸和排泄的通道。
鮑魚有一個獨特的進食器官——齒舌,上面布滿了細小的“牙齒”,有的鮑魚齒舌上“牙齒”數量能達到100多排,每排又有許多小齒。這些“牙齒”非常鋒利,能幫助鮑魚刮下巖石上的藻類食物。
腹足綱的海洋生物還遠不止這些,還有寶螺、冠螺、笠螺、芋螺等。當然,它們的“小屋”也各有其精彩。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來山西自然博物館近距離地看一看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貝殼。
注:未標注圖片均來源于千圖網
來源: 山西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