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自行車日(World Bicycle Day)。
2018年第72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6月3日設定為世界自行車日,旨在認可與倡導使用自行車的好處。因為它作為一種簡單、負擔得起、清潔和環保的可持續交通工具,在解決人們出行需求的基礎上,有助于城市將人口增長與排放增加脫鉤,同時改善空氣質量、提高道路安全。有測算顯示,假設地球上每個人每天平均騎行1.6千米,全世界每年可減少4.14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若每天騎行2.6千米,該數字將達到6.86億噸。
為了積極倡導騎車這一綠色出行方式,添藍特別支持了今年的“北京?昌平環十三陵騎行文化季”。5月25日,首場騎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900名騎友相聚十三陵鎮,共赴車輪上的綠色盛宴,整個騎行文化季將從5月持續到10月。
● 騎行文化季開幕式現場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在活動現場設置了添藍科普展臺,展示了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空氣-氣候-健康集成研究計劃與交流平臺(ARCH)等單位聯合編制的科普手冊《戶外運動·暢快呼吸——戶外運動人群如何應對空氣污染科普手冊》,傳遞關于“空氣質量、氣候變化與健康騎行”的科學知識。前來咨詢及領取手冊的騎友絡繹不絕,騎車為什么還要“看空氣”成為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 騎友們在添藍科普展臺前咨詢與領取手冊
從體育鍛煉角度,騎行對身心健康有著多重益處。據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數據,全國的騎行愛好者目前約有600萬人,超1億人經常性騎行。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騎行熱”,騎友們也愈加注重更科學、高質量的騎行方式。而要想獲得更多健康收益,其中就不得不關注一個特別重要的影響因素——空氣質量。
這是因為,在空氣污染環境下運動,大氣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質會通過呼吸和多種生理機制影響個體健康和運動表現。由于騎行運動是在戶外進行,人群暴露在外的時間更長,運動時呼吸頻率和深度增加導致空氣吸入總量增加,更易受到室外空氣污染的影響。相應地,其對清潔空氣的要求也更高。而短期與長期的空氣污染暴露,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到身體活動所帶來的健康益處,因此在戶外環境下,做好科學防護顯得更加重要。
● 圖源 /《戶外運動·暢快呼吸——戶外運動人群如何應對空氣污染科普手冊》
不少騎友進一步提出疑問:有了空氣污染就不能戶外騎車嗎?如何選擇合適的騎行時間和環境?究竟怎么騎對身體健康更有好處?對此,現場的科普工作人員逐一展開耐心講解,這份科普手冊也給出了詳細答案。
其實,不止是騎行人群,為了在快樂運動的同時獲得更多健康收益,空氣、氣候與健康話題值得所有戶外運動人群予以持續關注。
來源: 添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