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科學家去旅行《天山回響》(上)

—— 和嘉賓李子柒一起體驗野外科考

馬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烏魯木齊)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6月5日),《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第三集)攝制組來到天山腳下伊犁河谷英塔木天鵝泉,講述一段疣鼻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的故事。

沒有愛因斯坦,也沒有霍金。跟著科學家去旅行,實際上介紹的都是一些默默無聞的人。

這一次請來了院士劉嘉麒,還有網紅主播李子柒,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跟著科學家去旅行攝制組,分三個階段拍攝:

大隊伍首先拍攝伊寧縣英塔木天鵝泉,然后去了新源縣鞏乃斯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伊犁河流域生態系統研究站)。

第二階段重點拍攝李蘭海站長及其團隊的野外工作(冰雪水文與水資源),也是拍攝雪地大場面,非常震撼。

第三階段,拍攝 80 多歲老院士(地質導師劉嘉麒)及其地質工作。

以下是拍攝花絮,還希望大家上網搜索,觀看一小時的精彩節目。

上圖:疣鼻天鵝(Cygnus olor)是一種大型、遷徙性的鳥類(馬鳴 攝)。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它們以水草和水生昆蟲等為食,是許多湖泊和河流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成員。疣鼻天鵝具有獨特的形態特征,通體潔白的羽毛,具 S 形彎曲的長頸,包括其長而橘紅色的喙和突出的鼻部。這些特征使它們在水面上顯得非常顯眼,優雅而風度翩翩。

今天請來的嘉賓除了李子柒(左),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右),讓我們一起給大家講述伊犁河谷及其疣鼻天鵝的故事。

拍攝花絮:天還沒有亮,大家就出發了。無論是李子柒還是《跟著科學家去旅行》攝制組,深入基層,四處踩點,辛苦奔波,節目組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創新方式吸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他們成功的關鍵在于抓住了人們的興趣點,用新穎的方式傳遞有價值的內容。下午,天鵝王子韓亮帶領我們參觀英塔木天鵝泉,看現場和試著拍攝錄像(毛片),我拍攝到疣鼻天鵝水上舞蹈和交配。我們還去了伊犁河邊,雪比較厚,要求架設臨時小木橋,為明天正式拍攝做準備。夜晚,來自烏魯木齊的拍攝團隊陸續抵達,全隊人數接近三十人,包括伊犁州和伊寧縣的領導,非常重視,服務熱情周到。

上圖: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第三集)《天山回響》(上)已經上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鳥類專家馬鳴(左)研究員是主角,春晚特邀嘉賓李子柒(左)參與全部野外科學考察工作,體驗野外工作者的艱辛

目前在新疆分布有三四種天鵝,包括大天鵝、疣鼻天鵝、小天鵝、黑天鵝(引入種)(馬鳴 攝)

拍攝花絮:李子柒、馬鳴、楊云(節目出品人)在天鵝泉邊測量和拍攝天鵝留下的痕跡(足跡與糞便),探討疣鼻天鵝行為、生活習性、種群狀況、棲息環境等

疣鼻天鵝的翅膀寬大且有力,適合在水面上滑翔和飛行。它們的腳蹼比較發達,有助于在水中劃動和起飛,降落時是很好的“剎車”裝置(馬鳴 攝)。

新疆伊犁河谷英塔木天鵝泉,距離伊犁河400-600米,是中國最大的疣鼻天鵝越冬地,在整個流域(中國境內)約有近千只天鵝集聚在這里越冬(馬鳴 攝)

上圖:新疆伊犁河谷英塔木天鵝泉守護人,三十年如一日保護天鵝和天鵝泉(馬鳴 攝)

傍晚,拍攝我們幾人騎馬,天山原野,再現奇跡,雪地科考,夕陽西下。我們在下游另外一個天鵝湖邊(伊犁河下游),測量天鵝的足跡,拍攝天鵝遺留下的糞便。

《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的創新之處,首先是互動性,觀眾可以跟隨科學家的腳步,親身參與科學考察,增加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感。實地體驗,通過實地考察,觀眾可以更直觀地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增強了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天鵝都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十分珍稀。它們通常棲息在開闊的水域,如濕地、湖泊、河流和水庫。這些環境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安全的庇護所和適宜的繁殖條件(馬鳴 攝)。

天山冰雪站,以積雪和雪崩為主要觀測和研究目標,跟著科學家去旅行《天山回響》(下)即將播出

下午,去韓新林(老韓)的家中座談,我們四人圍在桌前,看以往的老照片和日記(天鵝筆記),老韓回憶幾十年保護天鵝的事跡。老韓三十年的記錄,竟然都被老鼠啃了,非常遺憾。李子柒(中),一位通過傳統手工藝和鄉村生活視頻而走紅的網紅,她的成功在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而《跟著科學家去旅行》則是一種全新的科學普及方式,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入戶訪問天鵝守護人韓新林(左),讓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科學知識和保護成果。(馬鳴 攝)

片場:馬鳴、李子柒、楊云(右)三人在池邊觀看天鵝,邊走邊聊邊拍攝,在岸邊與天鵝互動(韓新 攝)。馬鳴(左)介紹天鵝的故事。之后,三人坐在伊犁河邊暢談野外科學考察的經歷,她們二人翻看著三十年前馬鳴的五六本筆記、數據、插圖,細讀,激動萬分。每翻開一頁,都是奇遇記。我逐句講述在巴音布魯克研究天鵝繁殖的故事,熱淚盈眶。

天山腹地,冰天雪地,純白之境,藏著獨屬于科學的浪漫。這次,《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節目出品人楊云(右)和科學探訪嘉賓李子柒(中)一起來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的野外臺站,感受天寒地凍間沸騰著的熱愛和激情。在尋訪天鵝的伊犁河畔,我們幸運地遇到了一場霧凇,在如仙境般的美好中,跟隨曾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巴音布魯克生態站站長的馬鳴(左)老師,觀察野生天鵝,了解天鵝的繁殖生態和種群動態。

題外故事:李子柒和奶奶,一同觀賞雪景。新疆很美,特別是天山,李子柒告訴我們,回去一定要帶著奶奶,環游新疆。李子柒淳樸善良、和藹可親,真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

疣鼻天鵝,體重可達 11-13千克,喜歡集群遷徙和越冬(馬鳴 攝)

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科學探訪嘉賓李子柒,談吐舉止,平易近人。細聲細語,溫文爾雅。她仔細閱讀了幾位科學家的生平資料,如什么時間畢業于什么大學,做什么專業,做過什么工作及取得的成就等。

拍攝花絮:在新疆伊犁河谷,英塔木天鵝泉邊,科學探訪嘉賓李子柒近距離觀察疣鼻天鵝,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馬鳴 攝)。上千只天鵝在伊犁河谷越冬,包括大天鵝、疣鼻天鵝、小天鵝等(馬鳴 攝)

橫亙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綿延 2600 千米,由東向西,一直延伸到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等鄰國

新疆的疣鼻天鵝,具有高度的領地意識,它們會通過動作展示,來維護自己的領域。特別是在繁殖期間,它們會進行激烈的求偶競爭(馬鳴 攝)

疣鼻天鵝目前被列為世界性瀕危物種,需要更多的保護和研究。全球范圍內已經實施了多種保護措施,如設立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限制狩獵和貿易等。(馬鳴 攝)

賽馬與叼羊,天鵝泉守護人在保護天鵝的同時,還開展各種與旅游有關的活動反哺保護事業(馬鳴 攝)

跟著科學家去旅行《天山回響》(下)即將播出,以上是拍攝花絮,精彩不斷,敬請期待。下集將介紹李子柒探訪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除了投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她還關心自然環境問題。

天鵝象征著愛情、純潔、自由、高尚、祥和、博大,每年都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游客,觀賞和拍攝天鵝(馬鳴 攝)

歡迎各地朋友來英塔木觀光(馬鳴 攝)。跟著科學家去旅游嘉賓李子柒,做客新疆伊犁河谷,給大家講述天鵝的故事。了解疣鼻天鵝繁殖生物學、行為、種群動態、保護與管理。

天鵝實行一夫一妻制,4-5歲性成熟,窩卵數6-9枚。天山腹地,純白之境,藏著獨屬于科學的浪漫。感謝劉嘉麒院士和李蘭海教授參與節目錄制,感謝攝制組成員,請上網搜索《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第三集)點擊觀看一小時的節目。

關于《跟著科學家去旅行》(第三集)《天山回響》(下),有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的更多精彩情節,敬請期待 6 月 6 日下集全網上線~本片由國家廣電總局信息中心聯合制作。#跟著科學家去旅行 # 和李子柒體驗野外科考 # 敬請關注。

最后,還是要特別感謝劉嘉麒院士、李蘭海教授、“三韓”(韓新林/韓亮/韓新)等的大力協助。感謝《跟著科學家去旅行》攝制組的年輕人們為拍攝奉獻巨大的勞動和艱苦卓絕的工作。

很多人參與其中,不能夠逐一致謝。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