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白劇場
小白:大東大東,我剛從圖書館回來,借了本《時尚品牌史》!
大東:喲,你開始研究奢侈品文化了?
小白:那當然啦,維多利亞的秘密、卡地亞、寶格麗……我都翻了一遍。
大東:你不是對網絡安全感興趣嗎?這本書和網安搭邊嗎?
小白:別小瞧我,這不剛刷到新聞說維密被黑了嗎!
大東:哦?你說的是最近維密公司突然宕機幾天那件事?
小白:對啊,而且不止維密,卡地亞也遭殃了。
大東:你這算是從時尚入門,學到網安了。干得漂亮。
小白:所以我今天來找你深扒一下:這些高級品牌怎么也被黑了?
大東:好,那我們就從“維密密碼”說起,講給你聽。
二、話說事件
小白:我看到消息說,維密網站5月26日開始就打不開了?
大東:沒錯。其實更早,母公司Victoria's Secret & Co在5月24日就發現了系統異常,但最初他們沒有對外公開,可能是出于品牌形象的考量,先緊急內部停機排查。
小白:所以這真的是被黑了?
大東:目前官方給出的措辭是“網絡安全事件”,雖然沒明確說“遭黑客攻擊”,但行業內基本都看得出來,這是一起典型的“入侵+干擾型攻擊”。
小白:那他們是被勒索了嗎?還是數據被偷了?
大東:不排除任何可能。從目前跡象看,可能既有惡意入侵破壞,也可能伴隨數據劫持或者勒索程序植入。只是品牌不愿承認被勒索,這類公司通常害怕“人設崩塌”。
小白:那影響有多嚴重啊?
大東:非常大。第一,公司官網和App全部癱瘓,線上銷售停滯。第二,原本預計在6月初提交的年報被迫推遲,造成資本市場不信任。第三,雖然股價沒有大幅跳水,但不少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購物中斷,形象直接受損。
小白:原來黑一次,不只是技術受損,連資本市場都跟著抖三抖!
大東:當然。你得明白,現在的品牌不僅靠商品賺錢,更靠“信任資產”在運轉。
小白:我還看到另一條新聞,說卡地亞也出事了?
大東:對,卡地亞的母公司歷峰集團(Richemont)5月29日確認:旗下部分品牌發生數據泄露,涉及客戶姓名、地址、郵箱、電話號碼等核心信息。
小白:哇塞,買鉆戒都得冒“信息裸奔”的風險?
大東:沒錯。你要知道,卡地亞客戶很多都是高凈值人群——企業主、明星、政要,他們的信息價值比普通人高很多,一旦泄露,不只是廣告騷擾那么簡單,更可能被用于金融詐騙、精準釣魚、社工攻擊。
小白:說起社工攻擊……他們到底是怎么被黑的?
大東:這次不是靠代碼,也不是木馬,而是社交工程——攻擊者冒充員工,打電話給技術支持,聲稱自己忘記密碼,騙取權限重置,然后順勢進入系統后臺。
小白:真的假的?黑客靠“演戲”就入侵了?
大東:說得沒錯。現在的攻擊者越來越懂“人性弱點”,利用客服的同情心和流程漏洞,一步步取得關鍵入口,不需要寫一行代碼,就能讓一整個數據庫敞開大門。
小白:那他們公司的系統沒驗證流程嗎?
大東:有,但問題是驗證機制往往依賴“人工判斷”,比如問幾個身份問題、郵箱、入職信息等。對于技術熟練、話術老練的攻擊者來說,很容易繞過。
小白:聽起來就像用一把“社會鑰匙”開了企業金庫。
大東:你這比喻很貼切。攻擊者本質上不是闖門,而是偽裝成門主自己進來的。
小白:那黑客到底偷了多少客戶的數據?
大東:歷峰集團沒有透露具體數量,但承認已經通知部分受影響用戶,意味著至少有一個數據子集被確認泄露。從卡地亞客戶量推測,影響幾萬人是保守估計。
小白:維密那邊有數據泄露嗎?
大東:目前還沒公開這部分內容,但考慮到他們關閉系統、推遲年報,極有可能正在調查是否存在敏感數據外泄。
小白:他們哪里做得不夠啊?為什么會被攻破?
大東:說白了,是沒跟上現代網安標準。第一,身份驗證機制薄弱,比如沒有啟用多因素認證(MFA);第二,內部權限分散,權限審核不及時;第三,缺少對“社工風險”的系統認知與演練。
小白:就是說,他們的“外殼”也許很硬,但“內部流程”像豆腐渣?
大東:對。網絡安全不是看誰防火墻厚,而是看整體安全策略是否成體系。流程漏洞往往比技術漏洞更致命。
小白:所以黑客只用了點話術演技和一部電話,就把幾百萬美元的系統搞癱瘓了?
大東:你可以這么理解。入侵的“攻擊成本”極低,而品牌受損、“救火成本”卻極高。這就是為什么社交工程攻擊越來越流行的原因。
三、大話始末
小白:大東,這種品牌級攻擊是不是越來越多了?
大東:確實如此。這幾年奢侈品、金融、影視、云端平臺都成為重災區。
小白:講幾個案例給我漲漲見識。
大東:那你聽好了。我們從2013年說起——Target百貨泄露1.1億條信用卡數據。
小白:哇,那時候就有數據災難了?
大東:對,黑客通過HVAC承包商的郵箱滲透內網。
小白:用外包供應鏈做跳板?
大東:你抓住重點了。2014年索尼影業也是,APT黑客組“拉撒路”攻入系統,內部郵件、劇本、員工工資都被公布。
小白:這不是赤裸裸社死?
大東:還有2017年Equifax,泄露了近1.5億條美國公民的社會安全號和信用歷史。
小白:這個我聽說過!最后被罰了好幾億美元!
大東:對。還有2018年Marriott國際酒店集團,5億顧客數據泄露,持續四年才被發現。
小白:黑客“長期駐扎”?
大東:幾乎是在酒店數據庫里“安了家”。
小白:那最近的有沒有?
大東:當然有。2020年EasyJet,900萬人信息被盜;2021年T-Mobile,兩千萬用戶數據被賣到暗網。
小白:好家伙,全是超級大案!
大東:所以維密和卡地亞并不是個例,而是新的浪潮中的一環。
小白:他們有啥共同點?
大東:都是消費級大品牌、客戶含金量高、信息集中、系統復雜、員工眾多。
小白:聽起來就像“天選目標”。
大東:沒錯。還有一點重要:這些企業很多“看重體驗,忽視底層安全”。
小白:那這些攻擊能預防嗎?
大東:能。比如:
- 對內,要強化權限管理與員工身份核驗,杜絕社工攻擊;
- 對外,要部署多因素認證系統;
- 系統上,要做持續滲透測試和日志監控;
- 響應機制上,要設立應急預案和輿情引導機制。
小白:我懂了,不只是買安全軟件,而是整個機制要安全導向。
大東:說得非常好,網安不是“一個盾牌”,而是一整套系統生態。
小白:那維密和卡地亞事件,會成為教訓嗎?
大東:只要大家真的“記住”了,而不是“圍觀”就好。
四、小白內心說
小白:今天聽大東講完,我的腦袋已經被“黑客”灌滿了。原來網絡攻擊不僅發生在政企系統,也頻繁上演在奢侈品、時尚圈、消費領域。維密和卡地亞這樣的品牌,給人們的印象是光鮮、精致、高端,但它們在數字世界里,也暴露出脆弱的一面。黑客從代碼入侵,到社交工程,已經從“硬技術”變成了“軟策略”。品牌一不小心,不僅賠了客戶信任,還要面臨罰款、退市、品牌信譽崩塌等連鎖反應。我突然意識到,網絡安全不只是技術工程,它更是一種文化,是組織的思維方式。未來,不論我是網安從業者,還是一個普通數字公民,我都得學會守護自己的信息,就像守護自己的錢包、家門鑰匙、甚至是“數字人格”。
來源: CCF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