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榕 劉潤澤 徐欣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家璇
“要矢志創新,科技報國!”中南大學“全國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活動暨“學院談發展”論壇在天心校區梅園報告廳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軌道交通科普基地與湖南省鐵道學會共同承辦,以“矢志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吸引200余名師生共聚一堂,探討軌道交通科技前沿。
活動現場,高速列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梁習鋒教授以《馭風而行的高速列車:現在與未來》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帶領聽眾穿越時空,回望中心三十余年攻堅歷程:從白手起家到突破空氣動力學、碰撞安全防護、抗風技術三大世界難題,以多項“全球首創”技術支撐中國高鐵完成歷史性跨越。
“高鐵外形設計是科技與文化的交響。”梁習鋒通過中日法德西五國列車對比,揭示不同技術路線與文化基因塑造的獨特美學:日本新干線的流線型車身彰顯工業精密,法國TGV的楔形車頭盡顯速度張力,而中國復興號銀紅涂裝與“飛龍”腰線,則將民族文化符號融入現代工程語言。他特別指出,氣動性能始終是設計迭代的核心驅動力——低風阻、低噪音、抗強風與車隧耦合效應控制,共同構成中國高鐵“貼地飛行”的密碼。
展望前沿,梁習鋒勾勒出軌道交通的“未來方程式”:人工智能將重構列車“最強大腦”,實現毫秒級環境感知與決策;新能源技術推動氫能驅動系統落地,讓高鐵“零排放”馳騁;醫工交叉領域則孕育出智能減壓座椅、微環境調節系統等人性化設計。他寄語青年學子:“中國高鐵的下一個奇跡,將由你們書寫!”
“氣動性能優化的關鍵指標和研究手段是什么?”互動環節氣氛熱烈,交通設備系一名大三學生率先發問。
“高鐵提速至200公里以上,空氣動力學挑戰就是第一只‘攔路虎’。”梁習鋒微笑回應,隨即給出專業解答:“優異的氣動性能體現為低阻力、低噪聲、強抗風性能和較小的車隧耦合氣動效應。我們綜合運用動模型實驗、風洞實驗、高精度仿真和實車測試,尋求最優方案。”
緊接著,另一名學生關心更高速度的規劃,梁習鋒透露:“我國正布局時速400公里輪軌高速列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及真空管道列車的研究試驗。”
論壇上,朱愛媛等15名積極參與軌道交通科普基地建設、公益科普活動的中南學子,榮獲“優秀科普學生志愿者”表彰,展現了新時代中南青年的責任擔當。
“當青年與高鐵同頻共振,創新引擎必將迸發更強勁動能。”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彭勇介紹,本次論壇作為該校科技活動周的特色活動之一,創新構建了集技術展示、人才培育與精神傳播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通過配套開展的科普基地沉浸式體驗活動,師生得以在實車測試、虛擬仿真等互動場景中深化認知,持續激發科研創新動能,厚植科技報國的理想信念。
轉載于:新湖南 ? 教育
來源: 新湖南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