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節病(Kashin-Beck disease,KBD)為一種特征性骺軟骨損害的慢性變形性骨關節病。我國從東北到西南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14個省(市、自治區),約366個市(縣、旗)有大骨節病流行。該地域居民有3億多,病區受威脅的人口3500萬人,現癥病人約200萬人(王治倫,2020)。大骨節病與環境低硒有密切關系,我國大骨節病病區分布與低硒土壤地帶分布基本一致,多數大骨節病區土壤總硒總量低至0.15 mg/kg 以下,糧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病區人群血、尿、頭發硒含量均低于非病區人群(郭雄,2008)。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骨節病科學考察中,地方病學者們對大骨節病病區的生態環境、食物鏈和人群體內硒狀態進行了大量研究。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地方病研究所莫東旭教授團隊調查結果證實大骨節病病區內、外環境硒含量低,病區與低硒地帶分布大體上一致;病區人群血液、尿液和頭發中硒含量均低于非病區人群;低硒飼料飼養動物能復制出低硒人群的一些表現,從而揭示了硒缺乏是大骨節病發病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全國大骨節病病情連續動態監測19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反復多次證實了大骨節病病區生態環境的低硒,經由低硒的食物鏈導致當地兒童體內的低硒營養狀態(王治倫,2019)。近年來隨著在病區采取多種補硒措施,病區人體硒含量有所提高,但多項研究顯示病區人群硒含量仍低于正常對照人群。
王治倫、莫東旭教授團隊應用硒鹽、亞硒酸鈉片劑以及小麥揚花期噴灑亞硒酸鈉等方法,在陜西大骨節病區取得了顯著效果,并在全國大部分病區推廣(郭雄等,1990和1991)。1981年中共中央地辦召開鑒定會,肯定了硒具有促進大骨節病干骺端病變修復、防止惡化和減少新發的良好防治效果。
1996年8月,第六屆硒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王治倫、莫東旭教授團隊完成的“硒與大骨節病關系研究”榮獲國際生物無機化學家協會 “施瓦茨獎”。
參考文獻:
[1]郭雄,丁德修,王治倫,呂社民,郭軍虎,譚希旺,耿冬,殷培璞,馬崇德,陳文興,懷文貞.小麥噴硒對大骨節病兒童指骨干骺端與骨端X線病變修復作用的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1990(05):269-272+265.
[2]郭雄,張矢遠,莫東旭.大骨節病患兒五年補硒防治效果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1991(12):700-701.
[3]郭雄.大骨節病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05):481-488.
[4]王治倫.防制大骨節病助力全民健康[J].中國地方病防治,2020,35(06):699-700.
[5]王治倫.硒與大骨節病關系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9,34(05):494-500.
來源: 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全國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