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殼里的奇妙世界
前面我們介紹了貝殼的分類、貝殼的紋路,從整體上對貝類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雙殼貝類,瞧一瞧藏在雙殼里的奇妙世界。
一、雙殼貝類的結構
雙殼貝類的殼體結構非常獨特,由三層組成:內側是珍珠層,中間是棱柱層,外側是角質層。珍珠層光滑且具有珍珠光澤,是貝類分泌的碳酸鈣結晶形成的;棱柱層是貝殼的主要部分,由碳酸鈣晶體組成,質地堅硬;角質層則起到保護作用,避免貝殼被磨損和外界侵蝕。
除了貝殼,雙殼貝類的身體還包括外套膜、閉殼肌、鰓、足等重要結構。外套膜是包裹軟體部的膜狀物,主要功能是分泌貝殼,還能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并在必要時關閉貝殼。閉殼肌是貝類用來關閉貝殼的肌肉,有的貝類有兩個閉殼肌,如蛤蜊和貽貝,而有的貝類只有一個閉殼肌,如牡蠣和扇貝。鰓是雙殼貝類的重要呼吸和攝食器官,它們通過鰓從水中過濾食物顆粒。
二、海洋里的“雙殼家族”
雙殼貝類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是海洋中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的種類繁多,大約有20000種。在海洋中,常見的雙殼貝類有:
蛤蜊:
蛤蜊的種類很多,常見的蛤蜊有:花蛤、青蛤、文蛤、油蛤等,它們外觀大多相似,其中花蛤最為出名,被稱作“天下第一鮮”,是人們餐桌上經常出現的美味。
花蛤的貝殼呈圓形或橢圓形,殼質較薄,表面光滑,顏色多為白色或淺黃色,殼上有褐色或黃色的放射狀花紋,非常好看。
說到花蛤,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困惑,到底是念花蛤gé、花蛤há、還是花蛤gǎ?
我們先翻翻漢語詞典,蛤原來是個多音字,讀gé時,指蛤蜊類雙殼軟體動物;讀há時,指青蛙和癩蛤蟆。
那我們經常念gǎ,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種發音可能來源于我國沿海地區的方言,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哈啤酒,吃嘎啦”就是青島的方言,意思是“喝啤酒,吃蛤蜊”。
另外,花蛤又名花甲,粵語中甲讀作“ga”,所以也是花蛤gǎ這個發音。
這樣看來,念花蛤gé或是花蛤gǎ都沒有問題,看您心情!但千萬別說:“老板,來一盤炒花蛤há。”
扇貝:
以其獨特的扇形貝殼和美味的閉殼肌而聞名。其貝殼呈扇形或圓形,顏色多為白色、淺黃色或褐色,殼上有明顯的放射狀紋理。其貝殼通常由兩片組成,一片較大,一片較小。
扇貝的運動方式很特別。運動前,扇貝會張開兩片貝殼,海水被大量吸入殼內,然后通過迅速閉合貝殼,同時封閉貝殼邊緣的膜,只留下殼頂兩側的孔開放,海水從這些孔中被強力噴出,形成反作用力,推動扇貝向前移動。扇貝還可以通過調節噴水的方向和角度來改變運動方向,甚至可以實現轉彎。
牡蠣:
又名生蠔、蠣子、海蠣子。其貝殼不對稱,左殼較大且凹陷,右殼較小且較平。外殼粗糙,表面有放射狀的鱗片或紋理,顏色多為灰色、褐色或白色。通常附著在巖石、礁石或其他硬物上,防止被海浪沖走。
貽貝:
其貝殼形狀豐富多樣,有楔形、橢圓形、長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它們最顯著的特征是左右兩殼大小相等,但前后兩端不對稱。顏色有深淺不同的褐色,也有白色、淺綠等,有的還帶有褐色或紫褐色花紋。
貽貝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蛋白質含量比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還要高,因此被譽為“海中雞蛋”。
蟶子chēngzi:
其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形,有左右相等的兩個貝殼,自殼頂至腹緣有一道斜行凹溝。殼面常為黃綠色或黃褐色,生長紋清晰,殼內為白色。
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泥灘,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深度隨季節變化,夏季淺冬季深,最深可達40厘米。
蚶子hānzi:
是蚶類動物的總稱,是雙殼綱中比較原始的類型,別稱泥蚶、芽蚶、花蚶等,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其貝殼厚實堅硬,兩殼合抱時近似圓球形,貝殼在背部鉸合部分狹窄且呈直線形,上面排列著一列相互嵌合的小齒,這些小齒形狀、大小相近,是蚶子兩殼緊密相連的關鍵結構。
硨磲:
硨磲貝殼大而厚重,呈斜卵圓形,兩殼相等。殼面有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鱗片或棘狀突起,顏色多樣,有白色、黃色、棕色等。其外套膜顏色鮮艷,有各種花紋和斑點,通常能從殼縫中伸出。有大硨磲、鱗硨磲等。
由于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污染以及棲息地破壞等原因,硨磲的生存面臨威脅。許多種類的硨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受到國際保護。在中國,硨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受到嚴格的法律保護,禁止非法捕撈、買賣和加工。
三、雙殼貝類——“寶石制造者”
說到雙殼貝類,就不得不提珍珠。珍珠是在貝類動物體內生成的。當小沙粒或者生物幼體進入貝類體內后,貝類的防御機制會被激活,外套膜開始分泌珍珠質,將這些“侵入者”包裹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貝殼不斷分泌珍珠質,珍珠逐漸增大。經過數年到數十年的時間,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珍珠,具有圓潤的外觀和光澤。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珍珠的國家之一,其中南珠最為珍貴,素有“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說法。
雙殼貝類,以其獨特的結構、豐富的種類和神奇的珍珠制造能力,成為海洋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不僅為海洋生態系統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為人類帶來了無盡的驚喜和價值。
注:圖片均來源于千圖網
來源: 山西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