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自古以來便對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早在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制造了地動儀進行地震觀測,以實現地震預報、開展地震科學研究。

盡管我國古代的地震科學研究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直至1930年,我們才正式建成了屬于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地震觀測臺站——鷲峰地震臺。

193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大量科研機關內遷西南,幾經輾轉,于1938年秋天來到重慶北碚。在中國西部科學院創辦人盧作孚的邀請下,地調所暫借科學院場地,修建第一辦公大樓,在烽火歲月里繼續開展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李善邦在此組建了地震研究室,成立北碚地震臺,以恢復地震的觀測工作。歷時三年,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李善邦制造完成了我國近代第一套熏煙記錄機械放大式地震儀,定名為霓式地震儀。霓式地震儀于1943年5月正式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

中央地質調查所(右)

北碚地震臺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投入使用的地震臺,也是二戰時期亞洲僅有的幾個地震臺之一,在我國地震科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中國地震局開始啟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擬在全國新建、改造一萬五千余座地震臺站,建設完成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與保障四大系統。

通過大密度的臺站觀測,在地震發生的同時,利用電磁波和地震波傳播速度不同而產生的時間差及時上報地震信息并發出預警,以求最大限度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要知道,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地震波:一種是速度較快但破壞較弱的縱波,另一種是速度較慢但破壞較大的橫波。

縱波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鐘6公里左右(6.0km/s),橫波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鐘3.5公里左右(3.5km/s),而我們用于信息傳遞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則約為每秒鐘30萬公里左右(300000km/s)。

因此,利用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電磁波又遠比縱波傳播速度快的一原理,預警中心就能夠搶在具有更大破壞性的橫波到達之前,對可能遭受破壞和影響的地區發出避險警報。

地震,自古以來便對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早在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制造了地動儀進行地震觀測,以實現地震預報、開展地震科學研究。

盡管我國古代的地震科學研究遠遠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直至1930年,我們才正式建成了屬于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地震觀測臺站——鷲峰地震臺。

193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隨大量科研機關內遷西南,幾經輾轉,于1938年秋天來到重慶北碚。在中國西部科學院創辦人盧作孚的邀請下,地調所暫借科學院場地,修建第一辦公大樓,在烽火歲月里繼續開展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李善邦在此組建了地震研究室,成立北碚地震臺,以恢復地震的觀測工作。歷時三年,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李善邦制造完成了我國近代第一套熏煙記錄機械放大式地震儀,定名為霓式地震儀。霓式地震儀于1943年5月正式制作完成并投入使用。

中央地質調查所(右)

北碚地震臺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投入使用的地震臺,也是二戰時期亞洲僅有的幾個地震臺之一,在我國地震科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中國地震局開始啟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擬在全國新建、改造一萬五千余座地震臺站,建設完成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與保障四大系統。

通過大密度的臺站觀測,在地震發生的同時,利用電磁波和地震波傳播速度不同而產生的時間差及時上報地震信息并發出預警,以求最大限度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要知道,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地震波:一種是速度較快但破壞較弱的縱波,另一種是速度較慢但破壞較大的橫波。

縱波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鐘6公里左右(6.0km/s),橫波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鐘3.5公里左右(3.5km/s),而我們用于信息傳遞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則約為每秒鐘30萬公里左右(300000km/s)。

因此,利用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電磁波又遠比縱波傳播速度快的一原理,預警中心就能夠搶在具有更大破壞性的橫波到達之前,對可能遭受破壞和影響的地區發出避險警報。

目前,預警工程已經可以通過手機軟件、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及時發出預警消息。還與學校、鐵路、核電、水利、化工等行業企業建立地震預警聯系,避免嚴重次生災害的發生。

雖然,到目前為止,地震預警僅能為我們爭取到幾秒、幾十秒不等的“時間差”,但這也為避震響應帶來了無限可能。

研究結果顯示,地震發生時,提前預警3秒可減少傷亡14%,提前10秒可減少傷亡39%,提前20秒可減少傷亡63%。

隨著地震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隨著國家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逐步實施,越來越多的地震科學工作者投入了這場無聲的戰斗,越來越多的地震觀測臺建設在了中國大地上,他們日以繼夜的在同兇猛的地震波“賽跑”,為億萬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 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