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Keshan disease,K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此病在黑龍江克山縣及其鄰近縣的農村暴發流行,造成大批居民、特別是婦女的死亡,之后其他地區相繼發現此病。由于病因不明,遂因在黑龍江省克山縣首先報道而得名。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依據我國克山病所分布的地理特點來講,主要是集中分布于東北到西南的一條狹長的低硒地帶中,共涉到16個省(區、市),受威脅人口1.24億(陳健,2019),上世紀50-80年代處于高發的階段。中國科學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于發現并證實了硒元素與克山病之間的密切關系。從1976年開始,通過硒元素預防克山病的措施開始陸續在全國各重病區推廣,克山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此后再未出現暴發流行。這不僅是硒預防克山病有效的最好驗證,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預防醫學的重大貢獻。
1984年,第三屆國際硒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家關于硒與克山病關系的研究,尤其是大規模的人群硒干預試驗填補了國際空白,被譽為硒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中國醫學科學院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隊和西安醫學院克山病研究室榮獲了國際生物無機化學家協會1984年度“施瓦茨獎”。
硒與克山病關系的研究成果,也成為國際營養學界確立硒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依據,1990年WHO/FAO/IEAE人體營養專家委員會據此將硒明確地列入“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一類,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我國的硒研究工作也由此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來源: 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全國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