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明軍 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

決戰高考

又到一年考試季,高考、中考、期末考陸續到來,不少學生感到心煩意亂。前不久,一名高三學生因成績不理想,在公交車上嚎啕大哭的新聞更是引起了社會關注。

作為家長,該如何給不安的孩子以安慰?

高考臨近,各地學校組織高三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減壓活動,幫助學生放松心情,迎接高考。新華社發(張濤攝)

關注孩子的身體預算

美國心理學家莫娜·德拉霍克在《不安的孩子》中指出,孩子的行為是“身體預算”的直觀表現。**所謂身體預算,是指生理與心理資源的一種收支平衡。**比如孩子睡眠不足、情緒壓抑、缺乏運動時,身體預算“支出”大于“收入”。這時候孩子的狀態就會變得脆弱,表現為易怒甚至逃避學習等行為。作為家長,應學會監測孩子身體預算“收支平衡”,盡力增加孩子“身體預算”的收入,減少“支出”。

1 在備考期間,保障孩子較充足的睡眠、有規律的健康飲食,避免長時間久坐。

2 家長避免反復強調考試重要性,減少負面語言刺激,引導孩子用平和的心態面對考試。

3 可以用進度條記錄每日任務,通過“小目標可視化”激活孩子的成就感。

4 如果孩子突發恐慌,引導其學會按壓“內關穴”(手腕橫紋下三指)或咀嚼無糖口香糖等方法轉移注意力。

識別孩子的神經狀態

考試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神經系統的適應性考驗。1994年,美國神經科學家斯蒂芬·W(下圓點)波格斯提出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在頸部、胸部、腹部有多條重要分支。

其中,腹側迷走神經通路是最晚演化出來的,它帶來了哺乳動物特有的社會參與模式,常被稱為**“綠色通路”**。處在“綠色通路”時,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表現為規律而有節奏的呼吸、放松而又平和的面部肌肉、明亮有光的眼睛等,會向人傳遞聯結和溝通的信號。

被稱為**“藍色通路”**的背側迷走神經,源于古老的脊椎動物祖先。當背側迷走神經通路被激活時,人們就處在悲傷、疏離、冷漠甚至絕望的狀態。在軀體層面,常表現為昏昏欲睡、缺乏興趣、目光呆滯,甚至莫名的腹痛等。

而當神經系統探測到威脅時,我們就會偏離綠色通路,進入**“紅色通路”**,即交感神經系統。處在“紅色通路”的孩子往往會處于憤怒、挑釁、發脾氣等狀態,聽不進任何道理和要求。這時候,懲罰只會讓孩子陷入更深的“紅色通路”困境。

**考試帶來的壓力,可能使孩子頻繁地從“綠色通路”切換至“藍色通路”“紅色通路”兩種狀態,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對孩子身體信號的覺察。

1 若孩子坐立不安,可通過深呼吸或短暫運動進行調節,也可以播放低頻音樂或保持環境光線柔和,促進腹側迷走神經通路的激活。

2 適當用冷水洗臉或短暫冷敷頸部,每學習一段時間進行站立、行走等平衡訓練,通過身體協調促進神經整合,增強神經韌性。

營造支持性家庭環境

面對孩子的考試壓力,有的父母表現得比孩子還緊張,時刻如履薄冰、小心伺候,對于外界刺激反應過度,甚至發生沖突。其實,家長這樣做反而會加劇孩子緊張感。

此外,父母也應該關愛自己,為自己的身體預算“充值”,以便為孩子帶來持續的支出。互惠是兩個自主神經系統在來來回回的交流中,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親子互動是塑造神經系統的“即時干預”機會,在與孩子的互惠中,家長也可以體驗滋養,感受變化調諧和共鳴。

1 家長要保持日常節奏,用自然對話替代刻意回避。保持語調平穩、眼神柔和,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2 同孩子一起用餐、閑聊等,通過情感共鳴給他們身體預算“充值”。

3 優化家庭互動模式,注意跟孩子互動時的說話語調、情緒表達、身體姿勢、動作節奏以及遣詞造句等。當孩子因考試壓力而情緒崩潰時,與其說“這有什么好哭的”,不如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們一起想想怎么調整”。

4 在孩子生氣時,應用心傾聽,先共鳴再回應。

高考在即 讓我們從心理和生理層面

培養孩子與壓力共存的韌性

引領青少年超越考場

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