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主題引領下,5月14日,宣化區科協聯合張家口市科協、張家口市科技館將“科普大篷車”開進宣化區建國街小學,以沉浸式互動體驗為兩千余名師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移動科學盛宴”,讓科技教育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活動現場,滿載聲、光、力、電等14件互動展品的科普大篷車化身“迷你科技館”,成為校園里最亮眼的“科技課堂”。學生們圍聚在“駐波”裝置前,觀察振波驅動下小顆粒的奇妙舞動,直觀感受機械振動的規律;“尖端放電”展臺旁,孩子們爭先恐后轉動圓盤,在電火花的躍動中探索電場分布的奧秘;“聽話的小球”設備則通過風機運行演示,讓學生們在趣味操作中理解伯努利定律——流速越快的流體壓強越小,從而掌握飛機升力、噴霧器原理等生活中的科學應用。

更令人稱奇的是“無皮鼓”“畫五角星”等裝置,通過紅外傳感器與邏輯電路設計,將物理原理轉化為可聽、可觸的互動游戲。當孩子們揮手遮擋“鼓面”觸發紅外信號時,清脆的鼓聲即刻響起,讓他們在驚嘆中領悟光電技術的魅力。許多學生化身“科學偵探”,邊操作邊熱烈討論,在“玩中學”的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與邏輯思維。

此次活動是宣化區科協落實全國科技活動周“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公眾”要求的生動實踐。科技館輔導員不僅引導學生操作展品,更開設“微課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現象背后的科學規律,如結合“尖端放電”講解避雷針原理,通過“伯努利定律”延伸至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這種“操作+講解”的模式,將抽象知識具象化,讓科學不再是課本上的公式,而是可感知、可探索的鮮活體驗。


學校李校長表示:“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學生們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在探索中激發興趣,這種‘沉浸式學習’真正實現了學科知識的‘活化’?!?未來,學校將與科技館建立長期合作,定期引入科普資源,構建“館校聯動”的常態化科普教育機制。

全國科技活動周不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更是激發公眾科學熱情的重要契機。宣化區建國街小學的活動中,學生們意猶未盡的眼神與熱烈的討論,正是科普教育成效的生動寫照。正如全國科技活動周強調的“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這樣的“移動科學盛宴”正通過互動體驗與知識傳播,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技的種子。

下一步宣化區科協將持續推進科普資源下沉,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技周”等節點,組織更多科技活動進校園、科普基地開放等活動,讓“高大上”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接地氣”的科普體驗,為建設科技強國培育生力軍。

這場家門口的“科學之旅”雖已落幕,但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光芒,正預示著科技創新的未來。在全國科技活動周的浪潮中,從校園到社會,從實驗到生活,科技的力量正以最生動的方式,點燃全民創新的熱情,助力“科技強國”目標的實現。

來源: 科普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