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出現多種結節怎么辦?中醫這樣辦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大,各種結節的檢出率逐年攀升,多種結節疾病常同時或相繼出現?!胺航Y節”即是指機體兩個臟器及以上患有結節的普遍現象,各結節之間存在共同病機,可同時或先后發生,稟賦不足、年老體弱或情志不暢等導致氣機失衡、津液不暢、痰瘀搏結于不同臟腑經絡,如阻于靨則發為甲狀腺結節;阻于肺則發為肺結節;阻于乳絡則發為乳腺結節;阻于胞宮則發為子宮肌瘤;阻于膽府則為膽囊息肉等。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按照現在的醫療體系和治療思路,把疾病按照不同的部位割裂來看待,要分別找不同的科室看醫生,每科醫生開出不同的治療方案和藥品,結果造成了這樣的現狀:割裂的醫療科室,割裂的藥品,割裂的醫保體系,這種模式讓患者看病顯得更繁瑣負擔更加沉重。同一個患者要接受這么多的治療方案,做那么多的手術,吃這么多的藥,個人和醫保要花費那么多的資金,又不能阻斷和逆轉病情?那么,有沒有一種更經濟、更快速、從根本上治療的一體化方案呢,這需要我們去思考和不斷探索了。
為什么會長這么多結節?
“泛結節”疾病涉及多個臟腑、多個系統,現代醫學認為機體結節的發生與抑郁、焦慮、惱怒等情緒息息相關,若患者長時間處于異常的情緒狀態下,機體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影響體內激素分泌,引發免疫系統紊亂,進而誘發機體多處結節的發生。結節的發病都有內分泌紊亂的共同因素,均為激素相關性疾病,有著相似的病理基礎,因而可異病同治,從多靶點進行整體調節。
很多慢性病(包括結節、腫瘤)實質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癥狀或腫塊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主要原因就是機體內環境失衡,由兩方面的因素導致,一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過勞、不良情緒、飲食不規律;二是外部因素對機體的傷害,包括細菌病毒、環境污染等的直接接觸,過度使用毒性、激素類化妝品等,久而久之都可引起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紊亂。
無論內外因素引起的內環境紊亂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機體內在的病機變化由輕到重往往呈現以下演變規律:“氣滯→痰凝→血瘀→痰瘀互結、沖任失調(肝腎虧虛)”。只要平時定期體檢,搭配藥物干預,防止因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濕、痰、瘀、毒等病理產物堆積,從根本上改善不良“土壤”內環境,使疾病的“種子”失去適宜生長的內環境。對于有癥狀表現的患者,還應通過情志、起居、運動、飲食等多方面調理臟腑,可達到較好的預防目的。
患有多結節類疾病的人群有什么相似之處?
結節的形成是由于氣血運行不暢,局部營養供應失衡,細胞代謝異常,導致細胞增生形成結節。研究表明,體質類型與結節的發生密切相關。
體質最早可追溯于《黃帝內經》,體質分類是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目前的中醫體質分類系統中,最廣泛接受的是九大體質類型分類: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郁體質和特稟體質。其中,平和體質為正常的體質類型。
中醫體質的生理基礎與五臟六腑的功能狀態、氣血津液的平衡與調和,以及經絡系統的通暢有關。體質的形成受到遺傳、環境、情緒、飲食、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長期的情緒壓抑和精神壓力,會導致肝臟的疏泄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到氣血運行,形成氣機郁滯。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不均,易在體內形成瘀滯,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在臟腑或經絡的特定部位形成結節。尤其是氣郁質、陽虛質等偏頗體質較為常見。
中醫可以這樣辦
現有醫療現狀通常的治療思路認為屬于高危的結節,當然優先考慮手術切除,但很多結節并不需要手術,且多表現為多部位的結節,該怎么辦?手術切除后就不長出新的結節么?切除某個結節,只是影像學可評估的結節去除,但體質如果沒有根本性改變,結節可能還會出現。就像花園里會有雜草,如果只是除雜草,雜草會不斷新生,而只有關注土壤本身的問題,改變適宜生長雜草的土壤,雜草才會得到真正意義的根除。
肝氣郁結、痰凝血瘀為發病之標,沖任失調為發病之本。中醫可從補益肝腎、調攝沖任為主以治本,同時疏肝解郁、理氣活血、化痰軟堅為輔以治標,通過改變偏頗體質來治療多結節類疾病。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抗癌資訊與健康科普!
來源: 奇績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