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是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從弱小到強大的歷史性跨越。這離不開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拼搏,也離不開科技社團與科學家群體的共同努力。在中國科協的引領下,全國學會積極投身科技強國建設工作,成為科技工作者協同合作、學術交流的橋梁紐帶和重要平臺。讓我們走進科學家與學會共同成長的故事,領略他們為科技強國和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的情懷。

詹啟敏采訪視頻

中國微循環學會

成立于1993年8月30日,

同年加入亞洲微循環聯盟與

世界微循環學會聯合會。

是聯系微循環領域科技人員和

醫學工作者的重要平臺和紐帶!

他是一位分子腫瘤學家,

于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由腫瘤專業與微循環結緣,

在眾多前輩的引領下進入中國微循環學會,

他在學會中成長的同時,

也為學會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他就是詹啟敏院士。

中國微循環學會:

微循環領域的學術燈塔

早在1983年,我國微循環領域的杰出專家修瑞娟教授在第29屆微循環年會上宣讀了“關于微血管自律運動的長期監測”的論文,同年,她提出了微循環對組織細胞的“海濤式灌注”新理論,否定了當時世界上流行的“田園式灌注”的推論,被世界譽為“修氏理論”,并被評為“1983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在國際醫學界享有盛譽。**1993年,中國微循環學會已經由修瑞娟教授率先發起成立。**當時詹啟敏還在國外做研究。那時中國醫學界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微循環與包括腫瘤在內的多種疾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鑒于此,中國微循環學會在成立的過程中,就吸納了來自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藥學研究乃至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微循環研究專家。盡管他們專業背景各異,但都圍繞著“微循環”這條主線開展研究工作。這樣跨學科的會員結構,成為學會的一大特色。

詹啟敏院士(左)與修瑞娟教授(右)合影

2002年,詹啟敏選擇回國工作,并于2005年開始擔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副校長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副院長,而中國微循環學會的秘書處就設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微循環研究所。詹啟敏多年來深入鉆研“腫瘤分子生物學”,在研究腫瘤的過程中,他越發清晰地認識到腫瘤與人體微循環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2007年,在中國微循環學會會員代表大會上,經過修瑞娟教授的推薦,詹啟敏憑借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領導力,被選舉成為學會新一任理事長,正式接過了引領學會未來發展的重任。

助力學會走向國際:

從國內到全球的跨越

在詹啟敏就任中國微循環學會理事長之時,正值學會的快速成長期。在他2007年接手之初,學會所有的活動都是以總會的方式一起進行。隨著學會的發展,以及醫學界和生理學界對微循環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微循環學會根據微循環在不同醫學領域的關聯與應用,成立了相應的專業委員會。

**如今,中國微循環學會已經蓬勃發展,下轄十幾個專委會各具特色,**每個專委會都會圍繞其鮮明的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了微循環領域及相關疾病研究的深入發展。

詹啟敏對于學會組織的首要職責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學會必須要引領本領域的學術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國際合作。**隨著中國微循環學會的優勢逐漸顯現,2023年,中國微循環學會成功承辦了第十二屆世界微循環大會(12th World Congress of Microcirculation, 12th WCM)。這是國際微循環聯盟(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for Microcirculation,ILCM)的重要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是全球微循環研究領域的頂級盛會。

2023年,中國微循環學會成功承辦了

第十二屆世界微循環大會

詹啟敏回憶說,2018年,中國微循環學會經過不懈努力爭取到了這次會議的主辦權。當時,詹啟敏院士因工作安排無法親自前往申辦會議現場,便采用預先錄制視頻和提交信函的方式進行申辦陳述。此后,學會克服了新冠疫情帶來的諸多挑戰,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籌備,最終使大會圓滿成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微循環學會的國際影響力。

詹啟敏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專家,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擔任中國微循環學會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監事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海外醫師協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委會理事長。

長期致力于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轉化醫學研究。

*本文節選自《學會緣 科技情——科學家與學會的故事(第三卷)》,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編著,《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制作。

來源: 學會緣 科技情——科學家與學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