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發源于陜西漢中的寧強縣,一路向東蜿蜒奔流,經漢中、安康、襄陽、荊門等地,最終于武漢匯入長江。其干流全長近1500公里,是長江支流中流程最長的一條,在長江中游水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漢江地處交通要沖,相比渭河的黃濁淺滯,因受群山環抱常年深綠,作為連接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水運通道,憑借優越的通航條件,自古便是重要水路干線之一。自長江溯漢江西北行抵漢中,繼而經千里棧道穿越秦嶺直抵關中,這條貫通南北的通道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正因如此,歷代王朝,尤其是建都關中的十三朝,為將東南貢賦輸往京畿,皆將漢江航運視為維系國運的生命線,著力實施保護、開發與利用。

夏朝:水路交通啟用

漢水流域水路交通的啟用始于夏代。據《史記·夏本紀》載,大禹治水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先后疏浚江、河、淮、漢四大巨川。為追思大禹功績,漢江兩岸禹王廟、禹王宮、禹跡橋、禹跡池、禹跡亭、禹皇廟星羅棋布。

《史記·夏本紀》另載:夏朝時期,梁州貢物"浮于潛(嘉陵江),逾于沔(漢江)",表明梁州貢道亦需取道漢江,此系現存最早的漢水航運文字記載。

商周:初具規模

早在商代,漢水流域的諸多部族便通過水路與商王朝密切往來,部分甚至歸附成為商的"方國"。至公元前12世紀,因殷商統治者殘酷壓迫各族,導致"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華陽國志》明確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商書》",巴人、庸人等部族舉兵加入周武王陣營,乘船沿漢江、長江東下,最終會師牧野,聯軍成功推翻紂王。由此可知,當時的戰船建造與航運能力已相當成熟。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漢上"。據傳周昭王因征討南方部族引發矛盾,在橫渡漢江時,當地船夫故意獻上用膠粘合的船只。船到江心膠水溶解,周昭王與隨行人員落水而亡。這個傳說雖帶有演義色彩,但至少說明當時漢江上的船只已具備相當規模,航運能力自然不容小覷。

唐代詩人胡曾的《詠史詩·漢江》寫道:"漢江一葦碧流長,兩岸春風起綠楊,借問膠船何處沒,欲停蘭棹祀昭王。"詩中仍能感受到這段航運往事的歷史回響。

戰國:秦楚爭霸

戰國時期秦楚爭霸、三國時代魏吳蜀交鋒、南北朝混戰以及宋金對峙,各方勢力爭奪漢水流域的核心目標,都是控制這條水運戰略通道。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占據漢中的秦國曾威懾楚國:“蜀地之甲,乘船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智者不及謀,勇土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p>

意思是蜀地的軍隊駕快船沿水而行,憑借夏天盛漲的江水進入長江,五天就可到達郢都,駐扎在漢中的軍隊,乘船從大巴山出發,依靠夏天盛漲的江水,四天就能到達五涪。強調楚國謀士來不及制定對策、軍隊來不及調動,秦軍就能憑借水運速度迅速取勝。

漢代:疏褒斜道以通漢渭

漢武帝時期,朝廷計劃通過漢江逆流運輸至漢中,再經子午道穿越秦嶺向長安輸送物資。當時有謀士提出:發源于秦嶺南麓的褒水可連通漢江,而北麓的斜水則能通往渭河,兩河都具備通航條件。若能在褒水與斜水之間開鑿百余里通道,配合陸路轉運,不僅能運送漢中糧食物資,還可將山東地區的財糧納入掌控。漢武帝遂任命張茆為漢中太守,督疏褒斜道,以此聯通漢江與渭河水系。

明清:迎來鼎盛期

明清移民潮與秦巴山區解禁政策結合后,大量湖廣移民涌入,使該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資源得到開發,農耕文明達到空前繁榮,同時也伴隨著手工業的興起,農副產品和手工制品的大規模商品流通需求,促使漢江黃金水道迎來鼎盛期。

不僅本地出產的桐油、生漆、蜂蜜、核桃、藥材等山貨通過漢江水運外銷,甘肅的毛皮、食鹽、秦艽、冬花等商品也經陸路運抵漢中,再轉水運送往湖北;返程船只則從武漢運回布匹、棉紗、食糖、瓷器等日用品。這些貨物除滿足漢中本地需求外,多數通過陸路轉運至陜西關中、四川、甘肅等地。

以清康熙至道光年間為例:陜西洋縣從零集市發展到30余處;漢中盆地煙草種植形成"商賈所集,煙鋪十居其三四"的產業規模;巴山腹地的平利縣從"邑內物產,并無市肆"的初始狀態,崛起為秦巴山區最大生漆交易市場。據清光緒十七年(1679)海關記錄:"每年行駛在漢江的舟楫有2.3萬艘,運貨量100萬噸,乘客16.5萬多人。"

至清末,受戰爭等多重因素影響,外運貨物量銳減,航運業持續衰退,到民國時期規模進一步萎縮。

抗戰時期:軍事物資運輸

抗戰期間,漢中作為戰略要地,漢江成為軍事物資運輸動脈。數據顯示:1300余艘陜西木帆船承擔漢中至前線的運輸任務,其中漢中籍船只占300余艘,洋縣、城固兩縣分別位居第一、第二。1939年4月,第五戰區司令部在安康-漢中段設立船舶管理所,對漢江航運實施軍事管控。所有商船取消自主運營,統一調度運輸軍需物資。

近代以來,隨著公路橋梁網絡快速完善,眾多傳統渡口逐漸被取代,漢江長途航運由此走向衰落。

雖然漢江航運的黃金時代已遠去,但這條碧水仍默默滋養著兩岸民生。守護好這一江清流,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讓這條綠色動脈永葆生機,為中華大地續寫生生不息的文明詩篇。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