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0日第九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鄉村振興專委會聯合智惠行動科普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科技志愿服務隊,于5月27日在成都長江職業學院成功舉辦“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發展對接會暨院士專家行”活動。此次活動以“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匯聚多方力量,聚焦推進龍泉驛區裝備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進程,為加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注入科技動能。

本次活動特邀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鄉村振興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朱玉玲、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陳萬林、百盛揚數字科技集團副總裁祁治群等多位專家出席。圍繞“產業場景具身智能(AI)機器人及智能體的開發應用”這一前沿領域,嘉賓們展開深入探討,通過專業見解與創新案例的分享,為參與者提供了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的深度解析與精彩分享。

川港青年結緣育才 城鄉創新雙向賦能

在四川長江職業學院舉辦的“川港攜手 青年結緣”教育成果展現場,朱玉玲秘書長與陳萬林院士領銜的院士專家團隊在科技志愿服務隊陪同下展開調研。展覽呈現川港澳臺青少年交流活動的創新實踐,系統展示了學院在推動跨區域青年文化互鑒、構建國際化教育生態體系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陳萬林院士在觀摩后指出,這種深度融合的交流模式有效促進了青年群體的價值共鳴,為區域協同發展培育了優質人才儲備。校方代表強調將持續創新開放辦學機制,重點培育具有國際勝任力的復合型人才梯隊,通過搭建多元文化對話平臺助力區域發展動能轉換,這種跨區域聯動機制本質上構建了“國際資源本土化、鄉土智慧全球化”的雙向通道,使青年群體成為城鄉要素流動的“活化劑”,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創新動能。

智能驅動產業升級,智造重構生態路徑

本次專題講座聚焦“產業場景具身智能(AI)機器人及智能體的開發應用”前沿領域,由陳萬林院士深度解析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創新實踐。陳院士展示了“AI+區塊鏈”技術賦能的供應鏈智能管理方案,該方案已在多國企業實現運營成本降低20%、生產效率提升30%的顯著成效。

在技術架構層面,陳院士系統闡釋了DSN163協作云平臺通過極限范式產品化構建的標準化業務模型,其范式化率達95%的技術突破有效破解了軟件行業過度定制化頑疾,為智能制造提供靈活可靠的技術底座?,F場演示環節,UCCP360平臺賦能的具身智能系統展示了工業級AI仿生機器人開發路徑,依托企業行業數據資源庫,該方案可快速適配精密加工、設備運維等多元場景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基于UCCP360構建的創新型定制工廠實現了數字孿生與實體制造的深度融合,支持用戶自主完成微型仿生機器人制造、精密零件加工等全流程操作。這種虛實交互的智造模式,不僅驗證了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的可行性,更為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開辟出可量化實施的技術路徑,展現出AI技術重構實體產業生態的廣闊前景。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鄉村振興專委會秘書長朱玉玲發起的“院士專家行”行動,與長江職業學院自主研發的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區塊鏈農產品溯源平臺等青年科創成果形成戰略呼應——前者以院士智庫搭建區域創新極核,后者通過產教融合培育數字新農人。這種創新生態,不僅打通了智能制造與現代農業的技術經脈,更以區塊鏈+物聯網的“雙鏈驅動”模式,為縣域經濟注入數字基因,真正將科技創新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造血機能。

本次“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發展對接會暨院士專家行”活動取得顯著成效,成功搭建起前沿科技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鄉村振興專委會充分發揮國家級智庫優勢,以院士專家行為紐帶,推動具身智能、數字孿生等核心技術對接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產業場景,為龍泉驛區智能化升級提供解決方案,為鄉村振興構筑數字底座。未來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形成“智慧產業驅動城鄉融合、數字動能激活縣域經濟”的發展新格局,為建設科技強國注入更強勁的國土經濟創新力量。

來源: 中國國土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