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學脊梁:盧耀增教授與實驗動物學科的中國篇章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別報道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中國實驗動物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盧耀增教授。這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創始人,用畢生心血推動我國實驗動物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用樸實的行動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動物不標準,結果就不標準”:打造中國實驗動物的國際話語權

“我們當時的水平跟國際差的很遠,所以你做出來的結果,人家可以懷疑你。你的動物不標準,你出來的結果就不標準。”回望上世紀80年代,當盧教授談起研究所那段艱難歲月——搖搖欲墜的平房動物房、簡陋落后的飼養設施、舉步維艱的科研環境時,他那雙飽經風霜的眼睛里依然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正是基于這種清醒的認識,驅使盧耀增教授帶領團隊進行系統性改革:他從建立調整生產隊伍入手,對繁育場的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按動物品種劃分調整了生產車間,明確了崗位責任,并對技術人員和飼養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在提高動物質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通過預防動物疾病的發生、淘汰落后飼養方式,使用無菌隔離罩飼養動物、嚴格飼料配制等方式,確保了動物質量。短短幾年,研究所脫胎換骨,為全國科研機構可持續性輸送高質量實驗動物,成為我國醫學研究的“幕后支柱”。他自豪地說:“我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我們國家實驗動物的標準拉到國際水平,那就是說無論你哪個國家想說我們什么,都說不了。”

“實驗動物是一門科學”:從基礎支持到創新引領

在提升動物質量的同時,盧耀增教授敏銳地意識到:“必須要把實驗動物作為一門科學看待,深入研究,光提供動物肯定是不行的。”這一理念徹底改變了我國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方向。在他的推動下,研究所從單純的動物生產轉向科研創新,盧耀增教授自身就帶領團隊建立了多個動物模型,其中他主持的 “猴艾滋病SIV模型的建立和在中藥實驗治療中的作用”獲得院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在擔任所長期間,他推動創建我國首個實驗動物人才培訓中心,搭建起專業化的人才培育高地;作為首位擔任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ICLAS)副主席的中國科學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為中國贏得了話語權;牽頭成立中國實驗動物學會,構建完整的學科體系......這些開創性工作,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想到現在蓬勃發展的實驗動物學科,盧耀增教授語氣中帶著使命般的鄭重:“我們國家的實驗動物搞成一流,實驗動物就不僅幫助我們,也能幫助國際,是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中,飽含著一代科研工作者對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以及對全球科學事業的責任感。在盧耀增教授看來,高標準、高質量的中國實驗動物,不僅是中國科研的基石,更將成為國際醫學研究的重要支撐——因為科學無國界,而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

“顯微鏡下是最真實的世界”:耄耋科學家的堅守

如今,已年過九旬的盧耀增教授仍活躍科研的前線。他從不說豪言壯語,只用行動踐行誓言。疫情前,退休的盧教授每天堅持去實驗室,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道:“盧教授來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就中午回家吃個飯,風雨無阻,甚至下雪天也來”。他十分關注腫瘤動物模型,也始終關注學科發展及行業動態,甚至2017年還發表了論文。疫情后雖然不能去研究所,但他仍堅持在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切片。這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源于他對科研的赤誠之心。

“顯微鏡下是最真實的世界,有病就有病,沒病就沒病。”盧教授這樣說道。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他看來,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這正是他畢生堅守的科研信條。

“要走在前邊”:面向未來的科學遠見

談及學科前景,盧耀增教授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現在發展,它的前景大的很!要走在前邊,走在后面要吃虧,要做好基礎也要做好前瞻。”這位見證了新中國科技發展歷程的老科學家深知,在科技領域,落后就要挨打,必須保持前瞻眼光。

這一遠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得到充分印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正是基于盧耀增教授團隊多年來建立的標準化實驗動物科研體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才能在第一時間開展疫苗和藥物研發,為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時間。

盧耀增教授用一生詮釋了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在國際標準前寸土必爭,在科學真理前俯首求真。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讓我們記住那間從破平房崛起的世界級實驗室——那里跳動著中國實驗動物學科自立自強的脈搏,也讓我記住所有像盧耀增教授一樣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們的堅守與創新,推動著中國科技事業不斷向前。

來源: 實驗動物,人類健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