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我校“三下鄉”中華文化傳承團聚焦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了**“鄉伴‘童’行、為愛筑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和專業特長,構建青年志愿者、專家教師、地方工作人員、團學骨干“四位一體”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形成“一對一”“多對一”幫扶機制,根據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和特點,采取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以“線下+線上”結合的形式貫穿留守兒童整個假期。

志愿者帶領孩子們走進大學校園,舉行升國旗儀式,開展國旗下的“紅色演講”,讓孩子們接受革命文化洗禮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學校孔子像前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古詩文的意境之美,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一顆熱愛國學經典的種子。

在學校非遺大師工作室,由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唐禮茂教授傳授剪紙技藝,讓孩子們體驗指尖上的“中國紅”。

在學校圖書館開展“文化傳承”微課堂,通過宣講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紅色革命小故事,讓孩子們深刻了解傳統文化之美,傳承民族精神。

科技引領,共創未來。志愿者帶領孩子們走進我校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讓孩子們體驗科技魅力,激發對科學的熱愛。

探尋文化足跡,了解家鄉歷史。志愿者帶領孩子們走進永川區博物館,讓孩子們品味家鄉歷史文化,感受家鄉變遷與發展,激發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傳唱經典,沁潤童心。志愿者在雙石社區活動室和孩子們一起傳唱經典歌曲《茉莉花》、制作手工樹葉拓印畫、宣講沉迷網絡游戲危害等知識。


“辛勤勞動、收獲幸福”勞動體驗。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在家中開展庭院打掃、內務整理等勞動,進一步提升孩子們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樂趣,感悟勞動的光榮和勞動的幸福。

志愿者與孩子們建立“一對一”“多對一”線上結對幫扶機制,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采取短視頻宣講、網絡小游戲等孩子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宣傳普及安全常識和常見意外傷害等知識,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安全防護、應急避險和自防互救能力。

結合國家“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加強對孩子們使用網絡、手機行為監管,指導其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網絡沉迷行為。


開展“強國復興有我”新時代好少年思政微課堂主題活動,引導青少年深刻把握“強國復興有我”的精神內涵,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啟智潤心,爭做堪當重任的新時代好少年。

志愿者指導孩子們將活動1至活動12中的感想感悟通過繪制手抄報、書寫小短文、拍攝微視頻等形式進行展示,并在暑期開學后進行線上及線下集中展示。

心系桑梓,情暖童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心愿,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感受到社會溫暖,讓孩子們得到健康快樂成長,也讓實踐團每一位成員得到成長。學校將持續開展相關活動,打造更好的教育資源平臺,加強青少年兒童間的互動交流,為他們創造更高質量的成長環境,用持續的創新與服務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 重慶科創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