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20 年發布的《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全球慢性疼痛的平均患病率接近 22.9%,并且患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在北京市朝陽區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性疼痛的患病率達 52.99%,遠高于歐美國家(歐洲約 20%,美國11%~40%)。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且每年以 1000 萬——2000 萬人的速度快速增長。
一、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種伴隨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或任何與此類似的損傷所致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
分類:急性疼痛、慢性非癌痛和癌癥相關疼痛。急性疼痛通常是保護性反應,提示身體需要休息或治療;而慢性疼痛可能已脫離原始損傷,轉變為神經系統的「異常記憶」。
二、疼痛對人體的影響有哪些?
—生理方面
(1)心率增快、血壓增高、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可能誘發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臟功能低下者可能引發充血性心力衰竭。
(2)出現呼吸增快,劇烈疼痛時甚至出現呼吸性堿中毒癥狀,如頭暈、胸悶、口唇四肢發麻等。
(3)疼痛會抑制胃腸道蠕動,引起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便秘等。
(4)代謝紊亂,如高血糖、蛋白質和脂質分解代謝增強等。
(5)長期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會導致淋巴細胞減少、白細胞增多、網狀內皮系統抑制,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人體對病菌抵抗力減弱。
—心理方面
(1)情緒:疼痛常引發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煩躁等不良情緒,長期慢性疼痛還可能使人表情淡漠、精神抑郁甚至絕望。
(2)認知:疼痛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導致工作和學習效率降低。
(3)睡眠:疼痛會引起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進而加重疲勞和心理壓力。
—社交方面
(1)人際關系:疼痛帶來的情緒和行為改變,可能使患者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系變得緊張。
(2)日常活動:疼痛會限制患者的身體活動,導致行走困難、自理能力下降,影響正常生活,還可能使職業和社會活動受限,降低生活質量。
三、如何科學止痛?
打破疼痛管理的第一道壁壘,改變忍痛觀念,主動“說痛”,精準評估,多維度干預。
(1)階梯式藥物治療:遵循世界衛生組織三階梯止痛原則,從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開始,逐步升級至弱阿片類藥物(如曲馬多)和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
(2)非藥物干預:物理治療(超聲、經皮神經電刺激)、心理干預(認知行為療法)、針刺療法等都被證實可有效緩解疼痛、正念冥想等。
3. 生活方式調整:規律運動(如游泳、瑜伽)可促進內啡肽分泌,增強肌肉力量減輕關節壓力;充足睡眠能調節神經可塑性,減少疼痛敏感性。
四、何時需要就醫?
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就醫:突發劇烈疼痛(如胸痛、腹痛)、疼痛伴隨發熱/麻木/無力、慢性疼痛持續加重、常規止痛無效時。
疼痛不是需要默默忍受的宿命,而是身體亟待修復的信號。通過科學認知和合理干預,我們不僅能緩解痛苦,更能主動管理健康。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 重癥醫學科 趙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