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科普筑夢:海南省第二十一屆科技活動月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特別行動 熱科院椰子研究所帶中小學師生探秘昆蟲世界

5 月 26 日,2025 年文昌市 “全國科技活動周” 在翁田鎮中心小學盛大啟幕,以 “矢志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 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如璀璨星河,為校園注入科技活力。活動當日,熱科院椰子研究所鐘寶珠副研究員帶來的昆蟲科普盛宴,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帶領中小學師生踏入奇幻的昆蟲秘境,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探索之旅。

活動伊始,鐘寶珠副研究員另辟蹊徑,以漢字中的生物密碼為鑰匙,巧妙解鎖古代動物分類的神秘寶庫。她以 “大蟲(老虎)” 為引,娓娓道來:在古漢語中 “蟲” 曾是動物的統稱,古人依其特性將動物劃分為羽蟲、毛蟲、甲蟲、鱗蟲和倮蟲五大類。威嚴的老虎,因其王者風范,榮膺 “毛蟲之長” 的美譽,《水滸傳》中 “吊睛白額大蟲” 的精彩描繪,瞬間將猛獸的霸氣與野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成功點燃了同學們探索未知的熱情。

隨后,鐘寶珠副研究員化身時光導游,引領同學們穿越歲月長河,探尋昆蟲的前世今生。她展示了考古學家在甘肅玉門市赤金鎮發掘的距今 1.1 億至 1.3 億年前的昆蟲化石,有力證實了昆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其出現時間甚至早于恐龍。借此契機,她拋出關鍵知識點 —— 名字帶 “蟲” 的生物并非都是昆蟲,并以生動的講解、形象的圖示,剖析昆蟲的四大基本特征:標志性的 6 條腿(3 對足)、清晰的頭胸腹三段式結構、分節的精巧構造,以及堅固的外骨骼鎧甲,幫助同學們掌握區分昆蟲與其他生物的科學方法。

在揭秘昆蟲生存智慧環節,鐘寶珠副研究員用實景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為大家打開昆蟲世界的萬花筒。竹節蟲化身枯枝靜立、葉片螳螂偽裝成樹葉,堪稱自然界的偽裝大師;毒蛾幼蟲的紅黑條紋、瓢蟲的鮮艷斑點,以醒目的警示色彩震懾天敵;螞蟻釋放信息素傳遞情報、臭蟲噴射惡臭氣體御敵,將化學防御手段運用得淋漓盡致。而螞蟻和蜜蜂構建的 “社會王國” 更是令人驚嘆,蜜蜂王國里蜂王、雄蜂、工蜂各司其職,螞蟻帝國中蟻后、雄蟻、工蟻分工精細,讓同學們深刻領略到昆蟲世界的驚人智慧與精妙秩序。

談及昆蟲與人類的關系,鐘寶珠副研究員深入剖析了這種愛恨交織的共生狀態。蝗蟲肆虐、蚜蟲為害、蚊蟲傳病,給人類帶來諸多困擾;但蜣螂化身草原清道夫、蚯蚓疏松土壤,蠶吐絲、蜂釀蜜,又為人類創造巨大價值。此外,昆蟲還為科研創新提供了無盡靈感,蜻蜓的飛行奧秘至今仍是航空領域的重要研究對象。

活動尾聲,鐘寶珠副研究員總結道:“昆蟲學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動著相關產業的發展,昆蟲蘊含的生態價值和生物學價值,如同無盡的寶藏。我們唯有深入了解,方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些生物資源。” 隨后,她現場指導學生制作手工蝴蝶標本,同學們手持鑷子、展翅板等,小心翼翼地將美麗定格,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感受昆蟲之美,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指尖的藝術。

此次科普活動是海南省第二十一屆科技活動月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特別行動,不僅在同學們心中播下了探索昆蟲世界的種子,更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無限熱愛。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青少年探索科學的道路,助力培養科學思維與整體自然觀,讓科技的力量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引領他們擁抱充滿無限可能的科技新未來。

來源: 椰子大觀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