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第39屆科技周到來之際,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緊緊圍繞“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的主題要求,立足自身特色,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鏡頭與文字,去重溫一下精彩的活動瞬間吧!

一、《觀古海岸遺跡 看海陸變遷》示范課入校園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古海岸遺跡的魅力,在第39屆科技周期間,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走進大港第三小學、大港第十中學、大港油田第一中學開展《觀古海岸遺跡 看海陸變遷》中小學博物館示范課,將生動有趣的博物館課程帶進中小學課堂,讓海洋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活動伊始,宣教老師通過圖文并茂的介紹,播放極具知識性的天津貝殼堤形成過程科普視頻,全方位的展現了渤海灣西岸沿海平原距今約6000年以來的“滄桑巨變”,使同學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貝殼堤是大自然留贈給我們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愛護它們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家園。通過觀看硨磲、海龜、玳瑁等珍稀海洋生物標本的圖片,觸摸鸚鵡螺、侏儒唐冠螺、大白蛙螺等實物標本,同學們熱情高漲,興趣盎然,積極舉手與宣教老師互動,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通過宣教老師的講解,了解到這些生物與海洋的密切聯系,不僅增長了知識,更激發了探索自然與歷史的熱情,明白了保護自然的意義。

為加深同學們對海洋世界探索的興趣和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在大港第十中學特別開展DIY貝殼創意手工,宣教老師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貝殼拼貼的構圖技巧,同學們紛紛化身“海洋藝術家”,用膠水作畫筆,以貝殼為顏料,在盤子上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 有的同學將貝殼層層疊疊拼成浪花朵朵,有的則用螺旋紋路的貝殼點綴成游動的小魚。隨著一件件充滿想象力的作品陸續完成,整個教室仿佛變成了一個微縮的海洋世界,每個角落都躍動著同學們的創意與對大海的向往。

二、民法典與大學生活

5月15日,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聯合古林司法所邀請天津正陽律師事務所惲鵬律師走進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開展“民法典與大學生活”公益講座。惲律師結合自身“理科生跨界法考”的經歷,以民法典立法背景和體系架構為切入點,圍繞校園規范、網絡行為、兼職權益等大學生關切議題,通過案例分析深入講解法律應用,強調權利與責任的平衡,引導師生樹立法治思維,學會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助力大學生提升法律素養,為濱城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力量。

三、”小貝殼 大世界“—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展

區文保旅游服務中心(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為迎接天津市第39屆科技周的到來,特別策劃的“小貝殼 大世界”—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展在濱海新區博物館開展。展覽精選百余種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包括有著“長壽龜”之稱的玳瑁、被稱作海洋中“活化石”的鸚鵡螺等,通過多樣化的展品搭建了公眾與海洋文化溝通的橋梁,展現了海洋生物的奇妙性和生態價值,為公眾帶來一場海洋生物科普盛宴。

本屆科技周活動通過館校共建、館際聯動和全民參與的創新形式,不僅讓古海岸遺跡的故事煥發新生,更點燃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學熱情,生動詮釋了“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的主題。未來,古林古海岸遺跡博物館將繼續以科技為橋梁,讓文化遺產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為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來源: 古海岸遺跡博物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