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政教育創新探索的道路上,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后實踐正在長春財經學院悄然展開。學生們依托校內錢幣博物館豐富資源,結合《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學習,完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后視頻錄制作業,實現了錢幣文化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同時也展現了博物館在科普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為完成此次課后作業,學生們深入錢幣博物館,以錢幣為載體,探尋其背后蘊藏的歷史密碼與思政元素。他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仔細觀察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類貨幣。一枚枚邊區貨幣,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地經濟建設的艱辛歷程;新中國成立后發行的人民幣,則彰顯了國家在黨的領導下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認真記錄、拍攝,收集素材,將這些珍貴的實物與《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
此次活動是錢幣博物館與課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嘗試。錢幣博物館不再僅僅是陳列文物的場所,更成為了思政教育的鮮活課堂。通過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歷史實物相結合,學生們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內涵與價值,增強了對黨的歷史、國家發展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同時,這也是博物館開展科普活動的創新實踐,借助學生的視頻創作與分享,錢幣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到錢幣背后的故事與文化意義。
來源: ccqb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