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最近總是咳嗽不止,起初以為是感冒,可止咳藥越吃痰里血絲越多。CT報告上赫然寫著"肺部占位性病變",穿刺活檢確診肺癌。就在全家準備抗癌時,醫生又送來一份痰培養報告:結核桿菌陽性。家屬們徹底懵了:"癌癥和傳染病怎么會同時出現?這病到底該怎么治?"

這樣的困惑在呼吸科或胸部腫瘤專科醫院并不罕見。數據顯示,約2%-5%的肺癌患者同時感染肺結核,這兩種疾病就像潛伏在肺部的"連環殺手",一個是從內部叛變的癌細胞,一個是外界入侵的結核桿菌。它們不僅會相互掩護混淆診斷,在治療時更要如履薄冰——抗癌藥可能激活潛伏的結核桿菌,抗結核藥又可能加重肝腎負擔影響化療。

我們的肺就像24小時運轉的精密工廠,3億多個肺泡如同無數車間,不斷完成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當肺癌和肺結核在此相遇,就會上演驚心動魄的"無間道":

1. 癌細胞"策反"免疫系統

肺癌細胞會分泌特殊物質,像黑客入侵般改寫免疫細胞的程序。原本負責巡邏的巨噬細胞被"策反",不僅停止攻擊癌細胞,還會釋放促炎因子為其提供養分。

2. 結核桿菌"趁火打劫"

結核桿菌趁機附著在受損的支氣管表面,像間諜般潛伏在免疫細胞內。它們釋放的細胞因子就像信號干擾器,讓免疫系統誤判形勢,把更多資源調往錯誤方向。

3. 雙重打擊下的肺組織

CT影像上可能出現"空洞性病變、實性結節、片狀陰影"共存的現象,肺癌和結核互相干擾,蒙混過關。而兩種疾病共存就像被白蟻蛀空的梁柱又遭遇雷擊,這種雙重破壞會導致支氣管像年久失修的水管般扭曲變形,使得影像表現更加撲簌迷離。

當兩種疾病共存時,診斷如同在重重迷霧中尋找蛛絲馬跡:

1. 咳嗽背后的玄機

普通咳嗽多在3周內自愈,但若出現:

①持續刺激性干咳(肺癌信號);

②午后低熱伴夜間盜汗(結核特征);

③痰中帶血絲(兩者共有);

④體重三個月下降超10%(危險信號);

這些癥狀組合出現時,就要警惕雙重感染可能。

2. 影像學的"偽裝者游戲"

肺癌在CT上常表現為"分葉狀腫塊伴毛刺",像只張牙舞爪的螃蟹;肺結核則多呈現"衛星灶",如同主病灶周圍散落的珍珠。但當兩者疊加,可能出現"空洞內壁結節"這種特殊征象——就像蛀空的樹洞里又長了毒蘑菇。

3. 實驗室里的“導航者”

痰液檢查需要"雙管齊下":通過抗酸染色捕捉結核桿菌,同時用液基細胞學篩查癌細胞。對于難以確診的病例,醫生可能會采用**"γ-干擾素釋放試驗+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的組合拳來導航。

4. 病理診斷終極解碼

疾病診斷的金標準永遠是病理,痰液診斷仍不能全部捕獲敵人,終極解碼還得靠CT引導下肺部病灶穿刺活檢,氣管鏡活檢加支氣管灌洗液等,另外,強大的二代測序(NGS)技術能從基因分子層面幫我們同時解碼癌癥和結核。

對抗這兩種疾病,就像同時進行兩場戰爭,需要精確的戰術配合:

1. 治療順序的生死時速

當肺結核處于活動期,必須優先控制感染。因為化療可能讓免疫力下降,導致結核桿菌全身擴散。但若肺癌已到晚期,則需要"雙線作戰",此時抗結核方案要選擇肝毒性較小的藥物組合。

2. 藥物配伍的禁忌雷區

①抗結核的利福平會加速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的代謝,需要調整劑量;

②順鉑化療可能加重鏈霉素的耳毒性;

③激素類藥物可能誘發結核復發;

醫生通常會制作藥物相互作用表,像排雷專家般規劃用藥方案。

3. 營養支持的秘密武器

患者每天需要額外補充:

①優質蛋白(1.5g/kg體重)修復組織;

②維生素D(800IU)增強免疫;

③鋅(15mg)促進傷口愈合;

推薦"三色飲食法":紅色食物(西紅柿)抗氧化,白色食物(百合)潤肺,綠色食物(西藍花)富含吲哚類抗癌物質。

1. 高危人群的"雙篩計劃"

長期吸煙者、矽肺患者、結核治愈人群,建議:

①40歲起每年做低劑量CT;

②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者預防性治療;

③咳嗽超2周立即查痰檢。

2. 生活環境防護指南

①使用帶HEPA濾網的空氣凈化器;

②廚房安裝強效抽油煙機(風量≥18m3/min);

③潮濕地區定期用紫外線燈消毒。

3. 免疫力提升三部曲

①睡眠:保證22:00-5:00的黃金睡眠時段;

②運動:每天30分鐘太極或游泳;

③情緒:正念冥想緩解焦慮。

隨著醫學進步,即便是肺癌合并肺結核也不再是絕境。靶向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新療法,正在改寫治療格局。關鍵是要做到"三早":早發現、早鑒別、早干預。記住,肺部的每次異常警報,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及時就醫就能為生命贏得雙重生機。

供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 張同梅

廣州實驗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

來源: 廣州實驗室、廣東省呼吸與健康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