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的五月節日:博物館日、愛鳥周、公眾科學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科技活動周與科技工作者日、、、、、
紅五月,研究所的事情比較多。安排 15 位科學副校長頒證上崗、公眾科學日(開放日)、博物館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科技活動周與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還有新疆的愛鳥周,竟然都在五月。
今年的公眾科學日,除了新疆生地所現場精彩的科普活動外,我們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和伊犁植物園也同步開展不同主題的科普活動,研究所里的自然博物館、部分實驗室同步開放。
主樓前擺開了科普大巴扎——集市一樣,十幾個桌子一字排開。烏魯木齊市屬學校和教育單位來了幾十家代表,大部分都是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幾百人熱鬧非常。
今年是我到研究所40周年,而公眾科學日只有21周年。其實,早在40年前中國科學院就有“科學日”,當時可能叫“科學院開放日”,不知道是那位好事者整出個“二十一屆”孤陋寡聞也!
通過“公眾科學日”,了解新疆干旱地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諸多問題,參觀全國重點實驗室、動手操作小實驗、參觀自然博物館、聆聽“旱域生靈”主題科普報告、參觀第三次新疆科考成果展感悟科學家精神、深入野外臺站了解世界地球日相關知識 …… 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科普活動吸引了中小學生和廣大公眾積極參與(范書財 攝)。
“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每年5月,各個科研院所都如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作為中國科學院的品牌科普活動,已成為公眾走進中國科學院,了解科技進展的重要渠道(范書財 攝)。
“旱域生靈”主題科普報告,新疆生地所研究員馬鳴分享的鳥類故事,讓學生們聽得入神,小手都高高舉起,問題特別多,有的問題可以難倒主講人(范書財 攝)
打開了一扇窗戶,科研人員正在為孩子們開展顯微觀察、液氮凍存植物、二氧化碳溫室效應、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污水凈化、野外觀鳥等多個科普小實驗或小實踐活動(江斌偉、馬鳴、謝慧變 攝)。
充滿好奇心:新疆生地所于1961年成立,研究所共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 22 個,在國內建有 12 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有豐富的科普資源(馬鳴 攝)。
小學生們難得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如癡如狂,問題多多。實際上,每次參加科普活動,都會讓我出盡風頭,這一次也是如此。成為學生圍堵、提問和媒體采訪的焦點(江斌偉 攝)。
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各種荒漠植物(康曉珊 提供)
同時展出了生地所近年來取得的成就,特別是新疆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重要成果(劉杰 提供)
在開幕式上,科學副校長代表馬鳴上臺講話(生地所 提供)
“旱域生靈”主題科普報告同期舉辦,提問和互動環節,學生們的興趣很高,小手手都舉起來了。“快看!這么多從來沒有見過的鳥兒。”實際上,每次參加科普活動,我都會熱血沸騰,出盡風頭,這一次亦是如此。在與孩子們的互動環節,小學生們踴躍發言和提問,馬鳴帶去的幾十種獎品包括我的新書《獵隼的故事》,很快就發光了(劉園邦 攝)
最后分班級合影,有一位小同學祝我健康長壽活到一“萬歲”,讓我一愣一愣的受寵若驚(劉杰、劉園邦 攝)
下午的“旱域生靈”主題科普報告會,有近百位學生聆聽(馬鳴 攝)
5月17日,協會還邀請了卡塔爾的四位專家,研討波斑鴇與獵隼保護性人工繁育技術。今年是新疆動植物協會成立40周年,五月還是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考察、研討、慶祝與宣傳的活動也都安排在五月中旬(馬鳴 攝)
組織學生參觀新開張的“泰加自然博物館”(楊飛飛、馬鳴 攝)
實際上我漏掉了許多節日,看展板補充了一些知識(馬鳴 攝)
四位卡塔爾的官員也來了,與他們一起研討與交流波斑鴇和獵隼的救助及人工繁殖的經驗(新疆動植物保護協會 提供)
今年是新疆動植物協會成立40周年,在田馬集團舉辦了大會。五月還是新疆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慶祝與宣傳的活動也安排在五月中旬(馬鳴 攝)
興趣盎然,學生們排隊參觀(馬鳴 攝)
來源: 馬鳴風蕭蕭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