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鴻

單位:湛江市第四人民醫院

新冠病毒( SARS - CoV -2)屬于B屬冠狀病毒,具有包膜和刺突蛋白結構,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體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該病毒具有不斷變異的性質。

一、傳播途徑

1.呼吸道飛沫傳播: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釋放的含病毒飛沫為主要傳播方式。

2.接觸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后觸碰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可感染。

3.氣溶膠傳播:在密閉、通風不良的場所,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環境可能感染。

4.其他途徑:病毒可在糞便、尿液中存活,存在間接接觸或氣溶膠傳播風險。

二、臨床癥狀與危害

1.典型癥狀

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瀉、肌肉酸痛等癥狀。重癥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

2.無癥狀感染與長新冠風險

約20%-30%的感染者可能無明顯癥狀,但仍具有傳染性。重復感染可能增加長期后遺癥風險,如心肺功能損傷、慢性疲勞等。

三、預防措施

1.疫苗接種

疫苗仍是預防重癥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建議高風險人群完成基礎免疫及加強針接種。

2.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或密閉場所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3.手衛生:使用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清潔雙手,避免觸摸面部。

4.環境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氣溶膠傳播風險。

5.減少聚集: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感染者需居家隔離。

四、治療與預后

1.治療原則

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包括吸氧、抗炎、免疫調節等。重癥患者需呼吸機輔助或 ECMO (體外膜肺氧合)治療。

2.預后

多數輕癥患者預后良好,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人群死亡率較高。病毒可能長期與人類共存,但其危害性可能逐漸減弱。

五、特殊人群防護建議

1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加強疫苗接種,減少外出,定期監測健康。

2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觸感染者,居家環境定期消毒。

六、常見誤區澄清

1. 謠言: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生物武器。

科學結論:多項研究證實病毒源于自然進化,可能與動物宿主相關。

2. 誤區:酒精和紫外線可100%滅活病毒。

-事實:75%酒精、含氯消毒劑有效,但需正確使用;紫外線需特定波長和照射時間。

3. 誤解:感染后無需防護,免疫可持續終身。

事實:康復后短期內有抗體,但仍可能重復感染不同變種。

以上是關于新冠病毒的知識科普,如有疑慮或癥狀出現,請及時就醫并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預防。

來源: 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