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作為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承擔著行走、跳躍等日?;顒拥年P鍵功能。然而,由于其結構特點和運動中的復雜性,踝關節損傷十分常見。根據《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的統計,踝關節損傷占所有運動損傷的14%-21%,在籃球和足球運動中的發病率分別高達40%和25%。此外,超過70%的籃球運動員發生過踝關節扭傷,且發生二次損傷的可能性高達80%。本文將從解剖結構、損傷類型、癥狀表現、診斷方法、治療策略及康復訓練等方面,為您全面解析踝關節損傷。
踝關節的解剖結構:理解損傷的基礎
踝關節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周圍環繞著復雜的韌帶系統(圖 1)。其中,外側韌帶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和距腓后韌帶,內側為三角韌帶,這些韌帶如同 “安全繩”,維持關節的穩定性。當踝關節受到過度內翻、外翻或扭轉時,韌帶極易受損。
圖 1:踝關節解剖結構示意圖
踝關節損傷類型:精準識別是關鍵
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最為常見,根據損傷程度可分為三級(見圖2):
一級損傷:韌帶輕微拉傷,部分纖維斷裂,關節穩定性不受影響。
二級損傷:韌帶部分撕裂,出現腫脹、疼痛和輕度關節不穩。
三級損傷:韌帶完全斷裂,關節明顯腫脹、淤血,穩定性嚴重喪失 。
圖 2:踝關節韌帶損傷程度示意圖
骨折
多由高能量創傷引起,如高處墜落、嚴重扭傷等。常見的骨折部位有外踝、內踝以及后踝(見圖3)。
圖3:踝關節骨折常見部位示意圖
軟骨損傷
長期反復扭傷或撞擊,可能導致距骨軟骨損傷,引發慢性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
癥狀表現:早期識別及時就醫
踝關節損傷后,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疼痛:受傷部位劇烈疼痛,活動時加劇。
腫脹:損傷處迅速腫脹,數小時后可能出現淤血。
功能受限:無法正常行走、負重,嚴重者關節畸形。
特殊體征:如踝關節內外翻時疼痛加劇,提示韌帶損傷;骨擦音或骨擦感則可能意味著骨折 。
診斷方法:科學檢查明確傷情
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觸診、關節活動度檢查和特殊試驗(如前抽屜試驗、內翻應力試驗),初步判斷損傷程度和部位(見圖4)。
圖4:踝關節韌帶損傷體格檢查示意圖
影像學檢查
X 線:可清晰地顯示骨折情況,但難以發現韌帶和軟骨損傷。
CT:對復雜骨折的診斷具有優勢,能提供三維圖像。
MRI:是診斷韌帶、軟骨損傷的 “金標準”,可直觀顯示軟組織損傷程度 。
治療策略:個性化方案助康復
保守治療
適用于輕度損傷(如一級韌帶損傷),遵循PRICE 原則(見圖5):
保護(Protection):采用支具或石膏進行固定,以有效限制關節活動,促進損傷部位穩定。
休息(Rest):避免患肢承重,為損傷部位提供充足的修復時間和環境。
冰敷(Ice):在受傷后的48小時內,應每隔2至3小時進行一次冰敷,每次持續15至20分鐘,以有效緩解腫脹癥狀。
加壓(Compression):使用彈力繃帶包扎,控制腫脹。
抬高(Elevation):將患肢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促進血液回流 。
圖5:PRICE 原則圖解
手術治療
對于三級韌帶損傷、嚴重骨折或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需進行手術干預。手術方式包括韌帶修復、重建及骨折復位內固定等。
康復訓練:循序漸進恢復功能
康復訓練是踝關節損傷恢復的關鍵環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見圖6):
急性期(1 - 2 周)
以消腫止痛為主,可進行簡單的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如勾腳背、繃腳尖)。
恢復期(2 - 6 周)
隨著恢復進展,應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例如進行踝關節的屈伸、內外翻練習,并結合抗阻訓練,以有效增強肌肉力量。
功能期(6 周后)
重點恢復踝關節的穩定性和運動功能,可進行平衡訓練(如單腳站立)、跳躍訓練等。
圖 6:踝關節康復訓練示意圖
預防措施:降低損傷風險
運動前熱身:充分活動踝關節,以增強其靈活性。
選擇裝備時,應穿著合腳且支撐性良好的運動鞋。
加強肌肉力量:利用提踵、抗阻訓練等方法,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
運動中需注意防護,避免在濕滑或不平整的地面運動,必要時應佩戴護踝。
踝關節損傷雖然常見,但通過科學認識、及時治療和規范康復,如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以及適當的康復訓練,大多數患者都能在2-4周內恢復正常功能,嚴重損傷可能需要數月。如果您或身邊的人出現踝關節損傷,建議及時就醫,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文:中國康復醫學會參賽作品;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致謝原作者)。
參考文獻
[0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踝關節骨折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 [J]. 中華骨科雜志,2016, 36 (19): 1219 - 1226.
來源: 徐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