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由江蘇省氣象學會秘書長孫燕博士兼正研級高工擔任館長,分管博物館的所有工作,并設立專門的科普部門,設置專職科普人員1名、講解人員1名,組織實施科普工作。博物館將科普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工作計劃,并制定科普工作制度,并制定激勵和支持科普的政策。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2024年對外開放天數或服務公眾天數:200天。

2024年服務公眾人次:3500人次。

科普場所面積:1200平米。

2024年博物館接待了來自廣東省氣象局、河南省商洛市氣象局、新疆氣象學會、西安氣象局、省科協、省科普場館協會、玄武區文旅局、電信公司、廣電新聞中心、安徽電視臺、南信大、南大、浙江大學、瑯琊路小學、力學小學、澳門嘉諾撒圣心英文中學、雨花曉村和苑幼兒園、金陵圖書館、新華社、十四所、中國農工民主黨等多家單位和學校,以及來自WTO組織的外賓。

2024年江蘇省氣象局啟動博物館改造升級計劃,尚在籌備中。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在基地開展科普活動(科普研學、社會實踐、發放資源包等)情況:活動數量5個;參與人數300人。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利用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優勢,通過研學營的創新教學方式和內容設置,助力“雙減”工作。研學營活動主要由博物館教學、專家課堂教學與科普互動教學三個部分組成,結合北極閣氣象科普基地的優勢與資源,化傳統簡單參觀的模式為參觀結合實物化教學模式,每期活動根據節氣與近期氣象熱點設置不同的主題,根據參與活動人員年齡與氣象服務需求配套定制課程內容與難易程度,集結氣象領域權威專家配合活動主題進行科普講座,提供針對性的知識傳授和實踐體驗。自2019年8月開營以來,舉辦35期,學員超過2000人。2024年于3月24日、5月19日、5月26日、9月28日、10月20日舉行了5期科普研學營活動,共有小學生和家長200余名參加。

開展進社區、進校園(例如進大學,進中小學)、進鄉村、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等“走出去”科普活動情況:活動數量15個;參與人數20000人。

(1)進校園。2024年,博物館館長孫燕聯合江蘇省氣象臺的專家走進南京市力學小學、南京市曉莊實驗附屬小學、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南京丁家莊第二小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帶來6場氣象防災減災和傳播科學家精神的科普講座。這一系列進校園的科普活動旨在啟迪學生們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及應對災害的能力,促進防災應急準備工作的深化。同時,通過這些講座,科學家們的探索精神和奉獻精神得以廣泛傳播,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安全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共同為構建更加安全、智慧的社會環境貢獻力量。

(2)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2024年,江蘇省氣象學會聯合省應急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科協、省紅十字會等13家單位共同舉辦江蘇省安全應急科普環省行,致力于“傳播安全應急知識,提高自救互救技能”,自2016年起,近9年來,累計開展文藝巡演、專家論壇、有獎競賽、互動展覽、安全夜市、趣味運動會等各類活動近百場,足跡遍布全省,線上線下受眾近7000萬人次。2024年舉辦應急科普講解展演匯演活動、應急科普大賽、走進泰州市、鹽城市、濱海縣、南京六合區的社區、農村和企業,帶來多彩紛呈的科普秀,線下觀眾超過5000人,線上觀眾超過100萬人。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活動數量1個;參與人數100人。

積極參加中國氣象學會舉辦的的校園爭霸巔峰對決線上科普知識有獎競答活動,推舉南京市小學初中高中5所學校12個隊伍參加比賽,最終南京市游府西街浦口分校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南京市田家炳中學獲得三等獎,南京市鼓樓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獲得二等獎。

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技周期間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活動名稱和數量4個;參與人數2000人。

1、氣象日活動。

(1)323世界氣象日主題宣傳活動

3月23日9點,江蘇省氣象部門緊緊圍繞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氣候行動最前線”,雞籠山腳下的南京市世界文學客廳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主題宣傳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參加。

活動期間,江蘇省氣象部門的科普專家正圍繞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氣候行動最前線”,向前來參加活動的廣大市民介紹氣候變化、強對流天氣、梅雨天氣等相關氣象知識,并通過金牌講解員科普講解表演秀、獲獎微視頻作品展演等多種方式有序開展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氣象科普講座和表演秀。活動還為2024年江蘇省青少年氣象科普作品比賽進行頒獎,并設置了多個展板和展臺,一系列形式多樣、品種豐富的氣象科普文創產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展板上來自2024年江蘇省青少年氣象科普作品比賽的繪畫獲獎作品也同樣吸引了游覽的目光。

(2)2024年江蘇省青少年氣象科普作品比賽。

在迎接2024年世界氣象日的熱潮中,江蘇省氣象學會與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了2024年江蘇省青少年氣象科普作品比賽。作為“氣候變化我先行,共創美麗江蘇”系列活動的關鍵一環,本次比賽不僅豐富了青少年對氣候變化、低碳生活、綠色發展及氣象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認識,也進一步推動了全省青少年參與氣候行動的積極性。本次比賽面向全省7至18周歲的在校學生,設置了征文、繪畫、微視頻三大類別,旨在通過多樣化的創作形式,讓青少年們能夠充分展現自己對氣象科普知識的理解和創意。自比賽啟動以來,得到了全省各校學生和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共收到參賽作品1125份。經過評委會的嚴格評選和聯合主辦單位的審定,最終有105件作品脫穎而出,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獲獎作品的主題涵蓋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低碳生活的實踐、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及氣象防災減災的知識等多個方面。青少年們通過繪畫、寫作和微視頻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他們對氣象科普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也傳遞了他們對保護地球家園、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信念。本次比賽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江蘇省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學習的平臺,也為推動全省青少年氣象科普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3)新華網發布博物館專題報道。

2024年世界氣象日當天,新華網對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館長孫燕進行了專訪。在采訪中,孫館長詳細介紹了博物館的特點和特色,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關注和討論。該專訪的總瀏覽量超過123萬,顯示出公眾對氣象科學和文化傳承的濃厚興趣。

孫館長表示,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作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承載著近1600年的氣象歷史。博物館以“以物為證、以史為脈、以微見著”為宗旨,力求展現中國豐厚的氣象歷史文化資源,展示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成就。在談到博物館的特點時,孫館長強調了其自然景觀與氣象歷史文化相交融的特色。博物館分為室外展區和室內展館兩大部分,室外展區通過古代觀象儀器展示、大型氣象浮雕以及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讓游客領略中國氣象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室內展館則分為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當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展廳,系統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孫館長的專訪不僅展示了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特色和魅力,也傳遞了博物館對氣象科學和文化傳承的執著追求。作為公眾了解氣象歷史文化和現代氣象科技發展的重要窗口,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將繼續發揮其獨特作用,為推動氣象科學普及和文化傳承貢獻力量。此次專訪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和關注。

2、科技周活動。

2024年省氣象科普講解大賽。科技周期間,由省氣象局和省氣象學會共同舉辦的2024年江蘇省氣象科普講解比賽圓滿落下帷幕,來自部門內外近50名選手參加了比賽。作為今年省氣象科技活動周的重點活動之一,本次比賽以“科技創新、氣象萬千”為主題,旨在更好地發揮氣象科技創新與氣象科普在氣象高質量發展中的“兩翼”作用,推動氣象科普事業蓬勃發展。

今年比賽的賽制和獎項設置均有所調整,面向全省氣象部門內設“專業組”和“非專業組”,面向氣象部門外志愿者設置“志愿傳播賽道”。在獲獎名單中新增作品的科學顧問信息,并且在獎項中增設“最佳講解詞獎”。比賽啟動后,得到了全省行業內外的熱烈響應。專業組和非專業組的比賽于5月7日在南京舉辦,同月25日志愿傳播賽道的比賽在高郵順利完賽。江蘇氣象科普講解比賽開始于2016年,現已成為江蘇氣象科普主要賽事活動之一。通過比賽,激發和調動了大家參與科普工作的熱情,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氣象科普人才,在省部級及全國大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自主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情況:數量1個

鏈接:江蘇省氣象學會微信公眾號

2024年發布信息數量22條,總閱讀量6500人次。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人數(或人次)。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年度科普工作經費投入:10萬。

——專、兼職科普人員數量:專職1人,兼職1人。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本地區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

——特色科普品牌名稱(選填):

三、問題不足

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

1、經費限制:博物館由于缺乏科普經費支持,導致在科普活動的策劃和實施過程中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限制了設備的購置、展覽更新和公眾宣傳等方面的發展。

2、人手不足:博物館的科普活動需要充足的人力支持,包括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然而,目前博物館僅擁有館長1名,專職工作人員1名,講解員1名,由于人手嚴重不足,博物館無法招募到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影響了科普活動的順利進行。

3、場地不足:博物館場地可能有限,不足以容納大規模的科普活動。這可能限制了博物館能夠開展的展覽、講座和互動活動的數量和規模。

4、設備缺乏或陳舊:科普活動通常需要使用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來展示和演示科學原理。然而,博物館建館13年,展陳和設施已經都比較陳舊,無法滿足現代化科普的需要,可能無法提供高質量的科普展示,限制了科普工作的效果和吸引力。

四、工作建議

1、加強合作與交流:與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加強交流和共享經驗。希望定期舉辦會議、研討會、培訓班等形式,搭建平臺促進交流與學習。

2、深化合作與研究:與科研機構、高校和專業協會等合作,開展科普教育專題研究和課程開發,提供更深入、系統和專業的科普教育內容。通過合作研究項目,促進科學研究成果與公眾科學素養的傳播和應用。

3、提升科普教育素質與能力:不定期舉辦科普工作人員培訓班,引進專業的科普教育專家進行指導,提高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科學素養、教育能力和服務意識,確保科普工作具備專業性和高質量。

來源: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