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頻繁的看到關于學習困難的話題,比如,哪個醫院放出學習困難的號如何的火爆。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保健科的一個數據:一個醫生8小時,每10分鐘看一個號,一天看37個號。10分鐘的時間了解清楚學習問題,真的很有難度。
前段時間和一個醫生朋友聊天,他說:“我們看得到孩子的病,看不了家長的焦慮,更何況學習問題不全是病啊!”
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經常會給孩子貼標簽,這些標簽一旦貼上,撕掉就很難,我們做咨詢的時候,這些標簽有可能就成了孩子的自我評價。
也有些孩子會因為這些標簽選擇成為“標簽”,他們的成長空間從此受限!
學習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學習在我們的眼里是一個孩子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會如何面對困難、怎樣有效的學習、如何持之以恒的堅持一件事、怎樣在團體里找到歸屬感......,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而大部分家長會歸為結果,學習好壞、成績優秀與不優秀的二元觀定義孩子,把孩子的成長空間卡死在二元的定義里!
學習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孩子從在媽媽的肚子里就開始學習,出生后學會翻身、坐立、走路、說話、攀爬、學會與人互動、學習關系模式、學習知識......,所有的這些都是學習,這背后和我們人的生理和心智成長、成熟的過程。
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發展任務,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幫助孩子發展各種能力,在這些能力的支持下,他們的心智不斷成熟,最終成為一個對自己未來有掌控感、有幸福能力的社會人。
某個階段沒有被發展,就會出現發展性的問題,比如:
在早期原始反射未整合的孩子,會帶來神經發育的問題;
后期大腦沒有經過有效的刺激,功能會帶來能力的缺失,比如:假性近視、閱讀問題、讀書的時候多字、漏字、跳行、聽課的能力差等等,都會受到影響;
身體的大運動和精細動作發展不良會帶來書寫問題:寫字慢、寫字差、寫反字(b寫成d、q寫成p......)大小不一、寫字費勁、作業時間長、害怕作業等
這些都是孩子的能力發展問題,父母對這方面不清楚,就會給孩子定義成:偷懶、不愛學習、拖延、不認真、不愛學習......
只有一部分是真的功能性問題,比如:運動表達性障礙、言語理解障礙等等(大腦功能的問題帶來的學習問題,這需要專業的評估和檢查)。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從生命開始那一刻就在學習,這是一種更廣泛的學習,成人卻把他們局限在有知識的學習。
他們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學習受到了阻礙。父母不是去責備、不是貼標簽、不是以為長大了就好了,而是能夠陪伴他們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幫助他們更順利的成長。
真正未來的孩子是:展現能力的未來、是心力優勢的未來。
他們在這些能力的支持下,去創造屬于他們的生活、創造他們的人生、創造屬于他們的未來。
關注孩子的成長,我們在陪伴你!
來源: 郭青燕易悅正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