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脊柱健康日的由來與意義
你是否經常感到頸肩酸痛、腰背僵硬?是否留意過孩子寫字時的坐姿是否端正?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都與人體最重要的結構之一 —— 脊柱密切相關。為了喚起全球對脊柱健康的關注,2013 年,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將每年的 5 月 21 日定為 "世界脊柱健康日"。之所以選擇這個日期,是因為 "521" 諧音 "我愛腰",旨在提醒人們關愛自己的脊柱,尤其是腰部這一脊柱最易受損的部位。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 60%-70% 的人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脊柱問題困擾,脊柱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在我國,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脊柱健康問題呈現出年輕化、普遍化的趨勢。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病率逐年上升,成年人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高發,老年人因脊柱退行性病變導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更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世界脊柱健康日的設立,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脊柱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護脊方法,共同守護這根支撐我們生命的 "頂梁柱"。
二、脊柱:人體的 "頂梁柱" 與 "生命線"
脊柱位于人體背部中央,由 33 塊椎骨(頸椎 7 塊、胸椎 12 塊、腰椎 5 塊、骶骨 1 塊、尾骨 1 塊)通過椎間盤、韌帶和關節囊緊密連接而成,形成一個具有支撐、運動和保護功能的復雜結構。它就像一座由多節骨頭搭建的 "大廈",不僅支撐著人體的整個軀干,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姿勢,還保護著脊髓、神經等重要組織,是人體的 "神經中樞通道"。
從功能上看,脊柱的作用至關重要。首先,它承擔著身體的重量,頭部、軀干和上肢的重量都通過脊柱傳遞到下肢,是人體站立、行走、跑跳等各種活動的基礎。其次,脊柱的各個椎體之間形成的椎管,容納并保護著脊髓,脊髓是大腦與身體各部位傳遞信息的 "主干道",一旦脊柱受損,可能會壓迫脊髓或神經,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無力甚至癱瘓等嚴重后果。此外,脊柱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通過椎骨之間的關節活動,我們可以完成低頭、仰頭、轉身、彎腰等各種動作,使身體能夠適應不同的運動需求。
可以說,脊柱的健康直接關系到人體的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一個健康的脊柱,能讓我們行動自如、充滿活力;而脊柱出現問題,不僅會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
三、常見脊柱疾病:威脅健康的 "隱形殺手"
(一)脊柱側彎:青少年的 "成長危機"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時期常見的脊柱畸形,指脊柱在冠狀面(正面)偏離中線,形成側向彎曲,常伴有椎體旋轉和肋骨變形。據統計,我國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病率約為 5%-6%,且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早期的脊柱側彎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僅僅表現為雙肩不等高、背部不對稱、腰部肌肉緊張等,容易被家長和孩子忽視。但隨著病情的發展,不僅會影響身體外觀,導致孩子自卑心理,還會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害,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身體發育和行走能力。
脊柱側彎的成因較為復雜,包括先天性因素(如椎體發育異常)、特發性因素(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生長發育、神經平衡等有關)、神經肌肉性因素(如肌肉萎縮、腦癱等導致的脊柱不平衡)等。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彎在青少年中最為常見,占比約 80%。
頸椎病:現代人的 "辦公病"
隨著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低頭族" 和 "久坐族" 越來越多,頸椎病已成為現代人的高發疾病。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質增生、韌帶增厚等原因,導致頸椎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常見癥狀包括頸肩疼痛、僵硬、上肢麻木、無力、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行走不穩、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壓迫癥狀。
研究表明,長期低頭看手機時,頸椎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直立狀態的 3-5 倍,相當于在脖子上掛了一個 10-15 公斤的重物。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會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勞損,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增加,加速頸椎的退變。此外,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度不合適、頸部受涼等也是頸椎病的誘發因素。
(三)腰椎間盤突出:腰部的 "無聲折磨"
腰椎間盤突出是成年人常見的脊柱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而引起的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無力等癥狀。腰椎間盤突出好發于 20-50 歲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從事重體力勞動、長期久坐久站、腰部外傷等人群更容易患病。
患者常常感到腰部劇烈疼痛,咳嗽、打噴嚏、彎腰等動作會加重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側、小腿甚至足部。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導致下肢肌肉萎縮、大小便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對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影響。
(四)脊柱退行性病變:老年人的 "健康困擾"
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柱會出現自然的退行性改變,如椎間盤水分減少、椎體骨質增生、關節突關節退變等,這些變化會導致脊柱穩定性下降,椎管狹窄,從而引起腰背痛、頸肩痛、肢體麻木、行走困難等癥狀。老年人脊柱退行性病變還可能導致脊柱畸形(如駝背),進一步影響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
四、科學護脊:從日常生活做起
(一)保持正確姿勢:護脊的 "首要原則"
無論是坐姿、站姿還是行走姿勢,都要保持脊柱的自然生理曲度。坐著時,要選擇高度合適的椅子,使雙腳平放在地面,膝蓋與臀部保持同一高度,腰部挺直,背部緊貼椅背,避免彎腰駝背或癱坐在椅子上。使用電腦時,屏幕應與視線平齊,鍵盤和鼠標的位置要讓手臂自然彎曲,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聳肩。站立時,要頭部端正,雙肩平齊,胸部挺起,腰部平直,臀部收緊,雙腿直立,雙腳與肩同寬,重心均勻分布在雙腳上,避免長時間單腿站立或身體歪斜。行走時,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手臂自然擺動,腳步平穩,避免彎腰低頭或大步流星、腳跟先著地時要注意緩沖。
(二)合理運動:增強脊柱穩定性的 "關鍵鑰匙"
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脊柱周圍的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預防脊柱疾病的發生。適合脊柱健康的運動包括游泳(尤其是自由泳和蛙泳,對脊柱的壓力小,能鍛煉全身肌肉)、瑜伽(通過各種體式拉伸和強化脊柱周圍肌肉)、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以及針對頸部、腰部的針對性鍛煉,如頸部的前屈后伸、左右轉動,腰部的拱橋式、小燕飛等動作。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要適量,避免過度運動或劇烈運動造成脊柱損傷,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后要做好放松。
(三)選擇合適的床墊和座椅:給脊柱 "舒適的港灣"
床墊的軟硬要適中,以仰臥時腰部能自然貼合床墊,不出現懸空,側臥時脊柱能保持直線為最佳。過硬的床墊會導致身體突出部位(如肩部、臀部)受壓過大,過軟的床墊則會使脊柱凹陷,失去支撐。座椅要選擇有良好腰部支撐的椅子,高度可調,椅背能貼合腰部曲線,避免久坐軟沙發或小板凳。
(四)控制體重:減輕脊柱負擔的 "重要舉措"
過重的體重會增加脊柱的負擔,尤其是腰椎和膝關節。研究表明,體重每增加 1 公斤,腰椎承受的壓力會增加 5 公斤左右。因此,保持合理的體重(身體質量指數 BMI 在 18.5-24.9 之間),可以減少脊柱的負荷,降低脊柱疾病的風險。
(五)定期檢查:早期發現脊柱問題的 "預警信號"
對于青少年,家長要定期觀察孩子的身體姿勢,如雙肩是否等高、背部是否對稱、腰部是否有異常彎曲等,發現問題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脊柱 X 線檢查。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應定期進行脊柱健康檢查,尤其是出現頸肩腰背痛、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時,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盡早治療。
五、及時就醫:科學治療脊柱疾病
如果已經出現了脊柱問題,不要盲目治療或拖延病情,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脊柱外科就診。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詳細的問診、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 X 線、CT、MRI 等),明確診斷后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對于輕度的脊柱疾病,如早期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可以采用保守治療方法,包括休息、藥物治療(如非甾體抗炎藥、神經營養藥等)、物理治療(如牽引、按摩、針灸、熱敷等)、康復鍛煉等。保守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癥狀,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延緩病情發展。
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如脊柱側彎嚴重影響心肺功能、腰椎間盤突出導致馬尾綜合征、脊髓壓迫癥狀明顯等,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脊柱手術越來越微創化、精準化,如椎間孔鏡手術、脊柱內鏡手術等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等優點,能有效解決嚴重的脊柱問題。
六、結語
脊柱是人體的 "頂梁柱",守護脊柱健康就是守護我們的生命質量。在世界脊柱健康日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關注脊柱健康,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運動,科學護脊。同時,也要關注身邊人的脊柱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及時發現和預防脊柱問題。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呵護我們的脊柱,讓它始終保持健康的狀態,支撐我們迎接美好的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致謝原作者)。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脊柱疾病全球負擔報告 [R]. 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20.
[2] 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脊柱健康中國行白皮書 [Z]. 2022.
[3] 邱貴興,戴尅戎。骨科學 [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4] 王擁軍,施杞。脊柱退變性疾病基礎與臨床 [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來源: 徐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