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科普進校園(第十二期)——一滴油的故事--植物油探秘

5月13日,清華附中文昌學校小學部四年級的教室里,一場別具一格的“油脂探秘”課堂正式開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熱帶植物有故事”科普課堂第十二期如期開講,舒黃英博士以《一滴油的故事——植物油探秘》為主題,帶領學生深入植物王國,從一粒種子到一滴油,揭示自然饋贈的科學奧秘。

“從營養豐富的茶油到應用廣泛的棕櫚油,植物油無處不在,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舒博士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植物油的“家族成員”。根據它們的生長特性,植物油主要分為兩大類別:草本油料:這類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油脂資源。油菜則在春日里綻放出花海,孕育出中式廚房中不可或缺的菜籽油,而向日葵則以它追逐陽光的種子,奉獻出富含維生素的健康葵花籽油。木本油料:長壽樹木的油脂寶庫。油茶、椰子、油棕構成了“木本陣營”:中國特有的油茶被譽為“東方橄欖油”,熱帶的“生命之樹”椰子則以其椰油在飲食、日化和工業領域實現了跨界應用。說到產油能力,不得不提植物界的 “綠巨人”——油棕。作為棕櫚科的 “巨無霸”,它身高可達 30 米,樹齡長達 150 年,年產油量冠絕全球,貢獻了世界 1/3 的植物油,當之無愧的 “世界油王”;它的故鄉與旅程同樣引人注目:油棕原產于非洲剛果盆地的濕熱雨林,現在卻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深深扎根。中國自1926年在海南試種以來,經過百年的努力,使得這棵“外來樹”在熱帶的沃土上成功開花結果。

接著,舒博士引領同學們穿梭于歷史的長河,探索各種常見油料的起源。大豆:它起源于中國黃河流域,這片“黃金作物的搖籃”,早在7000年前的祖先們就開始馴化這種“土里長黃金”的植物,如今大豆油已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橄欖油:被譽為地中海的“金色液體”,在夏季干旱、冬季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橄欖樹孕育出其獨特的風味,橄欖油在西餐中被譽為“液體黃金”;花生:這種作物源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秘魯出土的千年花生化石記錄了它從野生植物到成為“中國食用油的翹楚”的跨洋歷程。

最終,舒博士揭示了植物油脂的“七十二變”:從餐桌到工業應用的全方位角色。舌尖上的魔法。棕櫚油:炸雞店的“酥脆秘訣”,其在高溫下的穩定性讓雞塊外酥里嫩;橄欖油:沙拉的“香氣擔當”,在冷拌時釋放出天然果香,成為健康輕食的標配;大豆油:烘焙界的“松軟推手”,蛋糕蓬松的奧秘就藏在這一滴油中。在日常生活中,它們是化妝品中的“天然保濕劑”,在洗滌劑中化身為環保清潔因子;甚至在工業領域,它們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棕櫚油制成的潤滑油呵護機械,蓖麻油應用于航空機械減少磨損,大豆油更是轉化為可降解的生物塑料餐具,助力地球減塑。農業未來的“綠色希望”。植物油不僅是“吃貨的福音”,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當課堂接近尾聲,舒博士寄語同學們:“植物油的故事,是自然的饋贈,也是人類與植物共生的智慧。從一粒種子到一滴油,背后藏著億萬年的演化、千年的馴化和科學家的汗水。希望你們永遠保持對自然的好奇,未來成為守護地球的綠色小衛士!”

這場充滿趣味與知識的科普課,不僅讓同學們記住了 “世界油王” 油棕的超能力,更在心中種下了探索植物科學的種子。正如植物油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學的魅力也藏在每一片葉子、每一顆種子里,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珍惜。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科普團隊將繼續帶著 “熱帶植物的故事” 走進更多校園,讓科學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好奇的心靈。

來源: 椰子大觀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