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門診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對話場景:
家長焦急地詢問:“醫生,學校體檢說孩子視力不達標,是不是近視了?”
醫生耐心地追問:“除了視力檢查,還帶孩子做過其他眼睛檢查嗎?”
家長往往一臉茫然:“學校每學期都會查視力啊,還需要做什么檢查?”
國家衛健委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高達52.7%,相當于每兩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患有近視。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家長在近視認知上存在誤區——將視力1.0(對應標準對數視力表的5.0)當作判斷近視的唯一標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么近視防控不能只盯著視力看?
視力檢查,簡單卻有局限
視力檢查是最基本的視覺功能評估方式,主要反映受檢者在5米距離辨認字母的能力。在一定范圍內,裸眼遠視力的下降程度與屈光度存在關聯,近視度數越高,遠視力越差。然而,視力檢查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調節代償:部分孩子眼睛調節能力強,即便已出現輕度近視,視力檢查仍可能正常,導致近視被漏診。
2.調節痙攣:沒有近視的孩子,若近距離用眼過度,眼睛內肌肉持續收縮無法放松,會引發“假性近視”,造成視力下降。
3.個體差異:相同近視度數的孩子,裸眼視力可能不同。比如同樣100度近視,有的孩子視力0.6,有的卻能保持0.8。而且,學齡前兒童視力正常參考值需考慮年齡,3~5歲兒童視力下限為0.5,6歲及以上為0.7。
4.環境影響:檢查時的照明條件、檢查距離、孩子的心理狀態等都會干擾視力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臨床上,也會碰到在學校檢查視力正常,在醫院檢查卻發現異常的情況。
由此可見,僅看視力一項指標,會讓部分近視孩子錯過最佳干預時機,也可能誤判“假性近視”情況。
近視防控的關鍵指標
科學的近視防控需要多維度評估,以下這些指標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聯合應用:
1. 屈光度,近視診斷的“金標準”
屈光度是反映眼睛屈光狀態最常見、最直接的指標之一。需要強調的是,必須以正規醫院散瞳驗光的結果作為診斷近視的金標準。人眼的屈光狀態從出生后逐漸變化,正常情況下,嬰幼兒時期大多處于遠視狀態,隨著生長發育,會逐漸向正視發展,到學齡前基本達到正視[1]。但如果孩子過早、過多近距離用眼,如在6歲前就消耗完遠視儲備,那么小學階段極易發展為近視。因此,屈光度的變化對診斷和監測近視發展至關重要。
2.眼軸長度,近視發展的“預警雷達”
通俗來講,眼軸長度就是眼球從前到后的長度,代表著眼球的發育情況。眼軸長度在新生兒時約為16.5mm,6歲時平均約為22.5mm,此后以每年約0.1~0.2mm的速度生長,到15歲時接近成人水平,約為22~24mm[2,3]。若眼軸增長速度過快,軸性近視發生的風險大為增加,是目前兒童青少年近視的主要類型。研究顯示,眼軸在近視發生的前2年到近視發生后的5年增長明顯,尤其是在近視發生前1年增長最快。并且,男生的眼軸通常比同齡女生更長。
3. 角膜曲率,光學特性的“穩定器”
簡單來說,角膜曲率就是角膜表面的彎曲程度,簡稱K值。K值一般在學齡期就趨于穩定,但每個孩子的K值并不一樣。正常情況下,K值范圍在39~45D,平均約42D。如果K值<39D,說明角膜較為平坦;K值>45D,則角膜比較陡峭。K值越大,意味著角膜表面越彎曲,就像一個更“凸”的透鏡,角膜匯聚光線的能力也就越強。所以,部分近視是由于角膜曲率過大,導致眼球的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圍,而此時眼軸長度仍在正常范圍,這種近視稱為屈光性近視。
建立屈光檔案,為孩子視力健康護航
為孩子建立屈光檔案,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近視防控手段。通過建立完整且連續的屈光發育檔案,能夠動態追蹤眼睛各項重要參數的發育趨勢,早期發現近視苗頭,科學區分近視類型,并據此制定個性化的近視防控方案。
一般建議孩子從3歲起,就到正規醫院眼科建檔,內容應涵蓋裸眼視力、散瞳驗光、眼軸、角膜曲率等核心項目。同時,要堅持定期復查:學齡前兒童建議每年復查1~2次;學齡兒童每學期復查1次;處于近視進展期的兒童,則每3~6個月復查1次。
特別提醒各位家長,當孩子出現以下表現時,務必盡快帶孩子就醫:
1.頻繁瞇眼、眨眼;
2.看電視時不自覺地越坐越近;
3.抱怨看不清黑板;
4.經常揉眼睛。
請牢記:視力正常并不意味著沒有近視,全面的眼科檢查才是守護孩子視力健康的堅固防線!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用科學的方法,為孩子的光明未來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眼科學/楊倍增,范先群主編.—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 《眼軸長度在近視防控管理中的應用專家共識(2023)》專家組. 眼軸長度在近視防控管理中的應用專家共識(2023)[J]. 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2024, 42(1):1-11.
[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 近視防治指南:國衛辦醫政函〔2024〕168號 [EB/OL].[2024-05-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7665.htm

來源: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