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這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于1977年設立的節日,旨在提升公眾對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紛紛以特別策劃的展覽、講座和開放活動迎接公眾。而“博物館”這三個字背后,承載的遠不只是展柜里的文物,更是一段人類文明保存、傳承與更新的歷史。

博物館從何而來?

“博物館”一詞源自希臘語 Mouseion,意為“繆斯之殿”,即紀念文藝、科學之神的神殿。在古希臘,Mouseion 是學者和哲人聚會、研究和保留知識的場所。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古代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博物館與圖書館,它們曾是古代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知識中心。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公共博物館誕生于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當時的王室和貴族開始將私人珍藏對外開放,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法國巴黎的盧浮宮——1793年正式向公眾開放,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由國家管理的公共藝術博物館。它標志著“收藏”從權力象征轉變為全民共享。

博物館的演變之路

19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民族意識的興起和考古學、人類學、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各類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從自然歷史博物館到科技館,從航海博物館到民俗博物館,博物館不再只是“展示財富”的櫥窗,而是成為保存文化、教育公眾、啟發思考的重要場所。19世紀的國家博物館,如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開始承載國家認同與學術研究功能。

20世紀中葉以后,博物館逐漸從“物”的集中展示轉向“人”的體驗參與。藏品的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等職能被系統化,并越來越強調服務社會與社區發展的責任。

走進當代:博物館正在發生什么?

今天,全球的博物館數量已超過5.5萬家,其中中國的博物館數量超過7000家,居世界前列。無論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大英博物館(倫敦)、故宮博物院(北京),還是地處鄉村的小型專題館,博物館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

尤其是在數字時代的推動下,博物館的形態與功能發生了深刻變化。虛擬博物館與線上展覽可以借助3D建模、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游覽埃及金字塔、古羅馬遺跡或三星堆文明。很多博物館推出參與式教育體驗,引入互動裝置、任務打卡、沉浸式劇場,特別吸引青少年和家庭觀眾。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還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性別平等、文化多樣性等社會話題,成為公眾討論的平臺。

博物館,不只是“看文物”的地方

許多人第一次走進博物館,或許是因為學校組織的“參觀活動”,又或是家長牽著小手在展廳間穿梭。有人說,博物館就像一個放大版的“時間膠囊”——你可以看到恐龍骨骼、古代航海圖、清代衣冠、近代顯微鏡……但它又不僅僅是回顧過去,它也是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橋梁。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個關于人類如何認知世界、改變世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博物館給予我們一個“慢下來”的空間,在被圖像和信息轟炸的時代中,提醒我們去傾聽、去思考、去共鳴。

越來越火的“博物館熱”不只是一個標簽,也是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逛展、打卡、聽講座、做文創、刷短視頻——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正在變得年輕、好玩、有深度。

寫在最后

博物館不僅屬于歷史,更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藝術愛好者、科學迷、歷史控,還是好奇心驅動的路人,每個人都能在博物館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快速變化中的博物館未來”。在這個國際博物館日,不妨走進你所在城市的一家博物館,看看展柜里的文物,聽聽展板上的故事,或許,你會重新理解“博物館”的意義——那不只是一個存放過去的地方,也是感受未來的“燈塔”。

作者簡介:周甜,科普創作者,專注博物館與科普教育,愿用文字點亮好奇,用故事傳播科學。

來源: 中國航海博物館 周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