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植物園中醫藥養生文化園以匯聚中華智慧,傳承草藥精髓為使命,致力于向公眾普及中草藥的深厚知識。每一種草藥,都蘊藏著大自然的恩澤與古人的智慧,它們以獨特的生命力,為人類的健康保駕護航。我們希望通過科普教育,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并善用這些自然寶藏,從而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走進中醫藥養生文化園,讓我們一起揭開草藥的神秘面紗,領略其神奇的魅力。
黃櫨介紹****分類學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 黃櫨屬 Cotinus
俗名
灰毛黃櫨、紅葉
形態特征
灌木。葉卵圓形,全緣,先端常叉開;葉柄短。圓錐花序被柔毛;花雜性;果腎形。葉秋季變紅,美觀,即北京稱之“西山紅葉”。
生境分布
黃櫨間斷分布于東南歐各國,在中國產于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區。
功能與主治
黃櫨根和枝葉可入藥,具有清熱利濕,散瘀解毒等功效,主治黃疸、跌打瘀痛等。
歷史考證
黃櫨用藥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最早記載其能“除煩熱,解酒疸目黃”并可外洗湯火、漆瘡及赤眼;《日華子本草》也提及類似功效。宋代《證類本草》進一步收錄其入藥記載,明確治療漆瘡效用。明代雖《本草綱目》未單獨列條,但黃櫨作為藥用植物的地位已在當時植物學分類中有所體現,其藥用價值得到持續傳承。
來源: 太原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