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要素?。5月12日,恰逢第17個“國家防災減災日”,2025第二屆中部地區防災減災科學技術大會在鄭州舉辦,匯聚了全國的專家學者、科技人員和行業精英,共同探討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技術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安全生產風險與自然災害交織疊加,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嚴峻挑戰。”中國科協原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英國工程技術院院士馮長根表示,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優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強化公眾應急素養,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本次會議以“智慧賦能 新質發展”為主題。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副會長卜昌森認為,這實際上就是要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業態、新工藝來確保安全,推動傳統產業往安全、高效、新興產業方向發展。
“大家都知道煤礦是高危行業,21世紀初全國原煤年產量只有10多億噸,但是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高達5.0。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原煤年產量增加到47.8億噸,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卻降到了0.059。”卜昌森解釋,產生這么大的變化,就是因為借助了科學技術手段,通過智能化把人員數量減下來,通過信息化把安全裝備水平提上去,從而保證了生產安全。
隨著節假日文化消費的加強,旅游景點人員擁擠的現象時有發生。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就成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環節。
“在一些踩踏事故的現場,遇難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保護自身的內臟不受到傷害,身邊的人也不會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令人感到惋惜。”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原組長閃淳昌認為,當前全社會迫切需要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
談及未來如何加強防災減災事業建設,不斷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救災能力,馮長根院士提出三點希望:
“第一,要以科技為引領,加快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他表示,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深度融合,為災害監測預警、救援處置、風險評估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第二,要深化多學科交叉協作,加強防災減災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打破部門與區域壁壘,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防災減災技術生態,推動礦山、化工等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技術升級,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防災減災新格局。
“第三,我們需要夯實基層基礎,加強應急科普教育,提升全民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馮長根強調。
來源: 河南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