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CP)是最為常見的一類牙周炎,約占牙周炎患者的95%。1999年以前,此類牙周炎被稱為成人牙周炎(AP)。但實際上,青少年和兒童也可偶發CP,且該病病情進展較平緩,故更名為CP。
不同CP患者的臨床表現還是有較大差異的,因此CP不但有不同分型,也有不同分度。
1 牙周炎的分型
根據附著喪失(AL)和牙槽骨吸收(BL)波及的范圍(即患牙數)差異,CP可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前者是全口牙中有AL和BL的位點數≤30%;后者則為受累位點>30%。
圖源:維基百科
所謂附著,即牙齦與牙齒表面緊密貼合的狀態,正常附著點在牙頸部附近。而附著喪失,就是牙齦從牙齒表面逐步剝離,附著點向牙根方向退縮,由此導致牙周袋形成和探診深度(PD)增加。
圖源:維基百科(1為AL,3為PD)
2 牙周炎的分度
根據牙周袋PD、AL以及BL的檢查結果,CP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不同程度。
①輕度:牙齦有炎癥和探診出血,牙周袋PD<4 mm,AL為1~2 mm,X線片顯示BL不超過根長的1/3。可有或無口臭。
②中度:牙周袋PD<6 mm,AL為3~4 mm,X線片顯示BL為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過根長的1/3,但不超過根長的1/2。牙齒可能有輕度松動,多根牙的根分叉區可能有輕度病變,牙齦有炎癥和探診出血,也可有溢膿。
③重度:牙周袋PD>6 mm,AL≥5 mm,X線片顯示BL超過根長的 1/2 ,甚至達根長的2/3。多根牙有根分叉病變,牙多有松動,牙齦炎癥較明顯或可發生牙周膿腫。
圖源:維基百科
綜上,判斷牙周嚴重與否,都是以客觀指標作為依據的。對病情的準確判斷,有利于采取適當的治療措施,從而更大程度地挽救受損的牙周組織。
來源: 口齒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