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全國防災減災日,時間為每年5月12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主題節日。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 同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政協委員提議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賑災日”。 2009年3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發布通知,自2009年起,將每年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同年,中國政府發布首個防災減災工作白皮書《中國的減災行動》。 從第一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始,一年一個主題,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
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各地區、各部門結合當地防災減災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向公眾普及災害常識、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互救技能。 活動形式有“防災減災日”宣傳周、安全宣傳“五進”活動、科普宣傳教育、災害隱患排查、應急演練等。 “防災減災日”活動文化特色鮮明,全國防災減災日標識以彩虹、傘、人為基本構圖元素。
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有利于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國際背景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后,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這些國際經驗為中國設立防災減災日提供了參考。

宣傳教育
(一)“防災減災日”宣傳周
國家減災委決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國集中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 其中5月12日所在的那一周為全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周。各地區、各部門多措并舉,線上線下相結合立體式開展一系列防災減災主題活動, 有針對性地向廣大干部和群眾介紹災害基本知識、防災減災基本常識和避險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增強全社會災害防范意識。 宣傳周期間,全國中小學普遍開展一次防災減災專題活動。通過組織防災減災演練、主題班會、板報宣傳、觀看防災減災影視作品等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素養。 各地宣傳周活動豐富多彩,例如,2024年,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在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舉辦防災減災公眾開放日活動等。
(二)安全宣傳“五進”
2020年5月6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印發《推進安全宣傳“五進”工作方案》,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進企業”:推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素質,培育企業安全文化,筑牢安全管理防線;“進農村”:提升鄉鎮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管理能力。建立農村安全宣傳有組織體系、有展示窗口、有便民冊子、有廣播設施等“四有”工作機制,全面提升農民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進社區”:推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增強社區安全管理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社區居民安全素質和應急能力。開展示范性、浸潤式安全宣傳,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生活環境;“進學?!保和苿影踩逃{入國民教育體系,普及生活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識;“進家庭”:推動家庭安全知識宣傳教育,以生活安全和防災減災知識普及為重點,發揮安全宣傳走進家庭、影響社會的積極作用,開展個性化、親情式安全教育。


(三)科普宣傳教育
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各地區、各部門突出主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 通過《全民安全公開課》、“應急有我安全同行”志愿服務活動等,宣傳防暴雨、防地震、防溺水、火災逃生、急救等知識技能。針對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差異化宣傳。利用青少年宮、文化場所、科技場館等開展科普展覽、講座、體驗式模擬等活動。 例如,2024年,浙江寧波舉辦第八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 工業和信息化部協調通信運營商,面向全國手機用戶發送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公益短信。自然資源部公布2023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成功避險十大典型案例。北京圍繞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應對復盤,在學校和公園開展體驗展示活動等。

災害排查
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各地區、各部門圍繞隱患排查治理開展工作。重點培訓災害信息員、護林員、地質災害監測員等基層人員,強化災害信息報送、隱患辨識等實務技能,提升“三早”(早排查、早預警、早行動)能力。 聚焦水利、交通等重點領域(水利、交通、市政等)及山洪危險區等重點區域(山洪危險區、城市低洼區、地質災害區等),針對極端災害條件下的安全運行風險、監測巡查責任落實、應急預案有效性開展排查整治。推動專業技術力量下沉,配備專業設備,推廣先進技術;依托網格化管理,排查燃氣、消防等涉災風險,落實舉報獎勵政策,鼓勵群眾參與監督。 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引導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建立“一牌兩圖三清單”,把隱患治理、預警信息傳遞、災害應急處置落實到人、預案到人。


應急演練
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各單位、學校、鄉鎮和村組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應急避險演練。 同時,做好應急物資與力量準備,在重點地區和時段精準預置物資裝備及力量隊伍,加強基層先期處置能力,配備衛星電話等通信裝備,強化應急值班值守,確保災情及時處置。各類救援隊伍保持應急狀態,優化響應機制,加強實戰演練。 此外,圍繞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自救互救、轉移安置等內容,針對不同人群和場景,開展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演練、技能培訓與練兵活動。 例如,2024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金華等地,聯合舉辦“應急使命·2024”超強臺風防范和特大洪澇災害聯合救援演習;上海模擬強對流天氣同時發生地震災害,開展“滬應—2024”綜合應急演練等。

科學預防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2025年全國極端氣候事件總體呈多發態勢,地質災害防治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如何科學預防地質災害?中國通過“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體系,已經實現對重大災害隱患的主動防治。
我國已經有10多顆遙感衛星應用于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包括光學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甘肅、青海、四川、云南這些省份,一些大型的隱患的識別正確率達到80%。對于那些地面調查工作難以到達的地區,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衛星識別出風險源以后,通過航空無人機的低空觀測可以進一步提高識別的精細程度,再結合地面的調查就可以確定地質災害的風險隱患點,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通過衛星、無人機和地面調查,我國可實現對重大災害隱患的主動防治。

來源: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