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科普進校園(第十一期)——“世界油王”的傳奇故事
5月6日,清華附中文昌學校小學部4年級的課堂里掀起了一場“油脂探秘”熱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熱帶植物有故事”科普課堂第十一期開講,李啟黌博士以“世界油王”油棕為主題,為師生們展開了一場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植物科學盛宴。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植物界的“油脂江湖”中,有一位默默無聞的霸主。你們能猜出是哪種植物嗎?課堂上,李啟黌博士通過油棕的生物學形態結構講解、數據對比和生活實例,深度解讀油棕的 “三高”特性:畝產量高:作為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的油料作物,油棕每公頃年產油量達 4-10 噸,通常是大豆的 8-10 倍、花生的 5-6 倍,被譽為 “產油界的勞模”;含油率高:獨特的 “一果雙油”結構堪稱植物界特例,果肉(中果皮)可提取棕櫚油、仁(胚乳)可提取棕櫚仁油,兩種油脂的含油率均高達 50%;經濟價值高:從食品加工(油炸薯條、巧克力)到日化生產(護膚品、清潔劑),從生物柴油到醫藥保健(高活性抗氧化成分),油棕構建了覆蓋多領域的全產業鏈價值體系,其類胡蘿卜素含量更是遠高于普通胡蘿卜。
針對當下關注的環保議題,李啟黌博士特別介紹了油棕的生態循環利用價值:榨油后的果渣、果殼可作為生物質燃料發電,提煉剩余的生物活性成分可制成天然保健品,油棕空果串、葉片、樹干等富含木質纖維素,可作為替代木質家具加工制品的綠色原材料,可實現 “一噸油產出,九噸資源利用”的零廢棄目標。在東南亞和非洲,油棕種植園不僅是經濟作物產區,更應該結合林下優勢,結合動、植物生態循環復合種養模式,使其成為退化土地修復的生態引擎。李啟黌博士指出,這種“環境友好型”作物在助力農戶脫貧的同時,也為全球油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
互動環節中,通過油棕生物學特性的知識問答和地理分布圖講解,學生們直觀感受了這一熱帶作物從 "種子到產業鏈" 的神奇轉化。當看到油棕種子發芽到滿樹碩果、助力農戶增產增收時,孩子們紛紛驚嘆:“原來油棕不只是綠化景觀,更是生活中的美食伴侶!” 課程結束后,李博士向學生贈送了油棕DIY印花環保布袋、筆記本、筆,鼓勵大家關注熱帶農業科學,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作為農業農村部直屬的科研機構,中國熱科院椰子研究所一直專注于熱帶油料作物的科普推廣和技術研發。本次活動是“熱帶植物有故事”系列課堂的第十一期,其目的是通過貼近生活、富有場景的科普方式,讓青少年認識到熱帶作物在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該系列課堂接下來將圍繞“熱帶作物的病蟲害防治”、“花卉、水果”等主題繼續進行,旨在進一步縮短公眾與熱帶農業科學之間的距離。
下期預告:熱帶植物還有哪些神奇技能?關注 "熱帶植物有故事" 科普課堂,我們下次再見!
來源: 椰子大觀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