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0日是“世界狼瘡日”,旨在提升公眾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認知。作為累及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SLE需長期規范治療。本文將從用藥選擇、治療進展及生活管理三方面,帶您科學認識這一疾病。
一、系統性紅斑狼瘡:不只是“皮膚問題”
SLE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導致皮膚、關節、腎臟等多器官受損。其典型癥狀包括面部蝶形紅斑、關節腫痛、發熱等,嚴重時可引發腎衰竭、神經系統病變甚至死亡。
-高發人群:15-40歲女性占90%,可能與雌激素水平相關。
-誘因:紫外線、感染、藥物(如肼屈嗪)、壓力等可誘發或加重病情。
二、治療藥物:從傳統到創新,如何選擇?
1. 基礎用藥:激素與抗瘧藥
-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快速控制炎癥,是急性期治療的核心藥物。但長期使用需警惕骨質疏松、感染等副作用。醫生會根據病情調整劑量,患者切勿自行停藥。
-羥氯喹:
被譽為“狼瘡治療基石”,可降低疾病活動度、減少復發。需注意每年眼科檢查,防范視網膜毒性。
2. 免疫抑制劑:保護臟器的主力軍
當激素無法控制病情或需減少激素用量時,以下藥物常被聯合使用:
-環磷酰胺:適用于嚴重腎損害(狼瘡性腎炎)的誘導治療。
-霉酚酸酯:腎臟保護效果顯著,副作用較環磷酰胺更低。
-硫唑嘌呤:多用于維持期治療,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3. 生物制劑:精準治療的突破
近年來,靶向藥物為SLE治療帶來新希望:
-貝利尤單抗:全球首個獲批的SLE生物藥,靶向B細胞活化因子(BLyS),顯著降低復發率,尤其適合伴腎臟、血液系統受累的患者。
-泰它西普:中國原研雙靶點藥物(BLyS/APRIL),臨床試驗顯示75.8%患者癥狀改善,且耐受性良好。
-阿伏利尤單抗:靶向Ⅰ型干擾素通路,2024年通過“港澳藥械通”落地大灣區,為重癥患者提供新選擇。
三、用藥原則:個體化與長期管理
1. 分層治療:輕癥以抗瘧藥和非甾體抗炎藥為主,中重度需聯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2. 減藥策略:病情穩定后,激素應“先快后慢”減量,6-12個月內減至≤5mg/天,避免驟停引發復發。
3. 定期評估:生物制劑需每3個月評估療效,無效時及時調整方案。
四、生活管理:細節決定預后
1. 防曬:紫外線是疾病“催化劑”,外出需戴寬檐帽、涂抹SPF50 防曬霜。
2. 飲食:優質蛋白(雞蛋、瘦肉)為主,腎功能不全者需限鹽限水。
3. 感染預防:避免去人群密集處,接種滅活疫苗(如流感疫苗)。
4. 心理支持:SLE需終身管理,患者可通過病友群或心理咨詢緩解焦慮。
五、未來展望:從“控制”到“治愈”
隨著生物制劑研發加速,SLE治療正邁向精準化。例如,奧妥珠單抗(抗CD20單抗)在狼瘡性腎炎的Ⅱ期試驗中顯示更強B細胞清除效果,而干細胞移植等新技術也在探索中。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內SLE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將進一步提升。
結語
系統性紅斑狼瘡雖無法根治,但通過規范用藥和科學管理,患者完全可能實現長期穩定。記住:**早診斷、早治療、定期隨訪是關鍵!**如果您或家人確診SLE,請務必在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方案,切勿輕信偏方。
來源: 陳藥師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