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舉辦了“小龍人”科普講堂——《全球變暖,災害or騙局?3060下的終局思維》,這也是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的第二期科普講堂,學院的梁曉珊老師主持了這次講座,約150余名觀眾聆聽了講座。
梁老師以專業而生動的語言,揭示了氣候變化的科學本質。她從地球數十萬年的氣候演變入手,深入解析米蘭科維奇循環,闡釋了太陽輻射、地球軌道等天文因素對全球氣候的微妙影響,幫助聽眾建立更加理性的氣候變化認知。
講座的精彩之處在于將宏大的地質過程與當代環境挑戰緊密結合。梁老師指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地球生態系統。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上升已遠遠超出地質歷史的自然波動范圍,標志著我們正處于氣候變化的關鍵轉折點。
同時,梁老師為聽眾描繪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希望圖景。她詳細闡述了從《巴黎協定》到碳達峰、碳中和的全球行動,特別強調了中國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作用。風能、光伏、水電以及特高壓輸電技術,正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現場氛圍熱烈,孩子們踴躍提問,展現出對科學的強烈好奇心。這場科普講堂不僅傳播了專業地質科學知識,更點燃了年輕一代對地球系統和環境變化的思考熱情。
博物館將繼續秉承科學普及使命,架設科學知識與公眾之間的橋梁。
來源: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