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6 日,在第56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科普志愿服務隊聯合成都理工大學大地牧歌科普社,以 “如何造一座山” 為主題,走進成都市二仙橋學校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為二年級三班和三年級二班共計 85 名學生帶來了一場充滿趣味與知識的地球科學啟蒙課。活動深度踐行世界地球日理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巧妙融合,激發了青少年對地球科學的濃厚興趣。

生動演繹:板塊碰撞揭開山脈誕生奧秘

活動伊始,博物館社教部志愿者張宇馳以四川山脈為切入點,巧妙運用動態 PPT,把地球板塊運動形象地比喻成 “巨型拼圖的碰撞”。隨著模擬動畫中兩塊 “拼圖” 緩緩擠壓、逐漸隆起形成山脈,孩子們被這神奇的地質現象深深吸引,現場驚嘆聲不斷。當談及 “蜀道難” 與地質演變的緊密聯系時,一位同學完整背誦《蜀道難》,贏得全場熱烈掌聲,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在博物館科普志愿服務隊的精心準備下,這場以板塊運動為核心的講解,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地球漫長的地質演化歷程之中,親眼見證山脈誕生的偉大奇跡。

趣味實踐:九步造山激發無限創造力

“造山需要九步?大自然真是了不起的工程師!”在理論講解環節,張宇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細致拆解山脈形成的漫長過程,從板塊擠壓、巖石變形,再到生態系統的孕育,為孩子們揭開地球科學的神秘面紗。這不僅讓孩子們了解到山脈形成背后的科學原理,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探索自然奧秘的種子。隨后的 “世界地球日 DIY 掛件” 手工環節,志愿者們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穿梭于課桌間,耐心指導孩子們。孩子們紛紛化身 “地球設計師”,運用環保材料創作出獨具匠心的地球主題掛件,將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完美結合,用實際行動許下守護地球家園的童心誓言。

傳遞火種:科學教育點亮探索之光

活動過程中,志愿者們全程參與,用專業知識和耐心態度,解答孩子們層出不窮的疑問。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僅掌握了造山的科學邏輯,更深刻體會到地球演變的壯麗和生命的頑強。正如志愿者們在活動尾聲所感慨的:“科學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亮心燈。孩子們眼中的光,便是探索未來的火種。”

持續深耕:科普之路永不止步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科普志愿服務隊一直致力于地球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此次與大地牧歌科普社合作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是博物館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影響力的重要舉措。未來,博物館將繼續秉持科普初心,聯合各方力量,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更多青少年走進地球科學的奇妙世界,感受科學的魅力,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新一代貢獻力量。

此次科普進校園活動,是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科普志愿服務團隊在科普教育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也為未來的科普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相信在博物館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科學知識將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來源: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