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精神能量的自我損耗稱為內耗,引申到團隊中就是能量的內部消耗。 內耗的產生來自于三個維度:
心理維度:
過度糾結和思考,反復權衡卻難以做出決策;頻繁自我懷疑、否定;長時間深陷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難以自拔;
團隊中過于注重細節、個體狀態、決策者無法下出正確的決策所帶來的消耗。
行為層面:
做事拖沓、混亂、逃避關鍵任務和責任;行為反復無常,計劃常變、決策朝令夕改,沒有明確的長期和短期方向和目標、難以堅持。團隊混亂、權責不清、發生問題流于解釋,而無法面對真實的問題。
人際關系層面:
為獲得他人認可違背自身意愿;陷入人際沖突后,久久無法釋懷。團隊內部不能面對正常的人際沖突,回避人際問題、管理無邊界、個人與團隊關系混為一談...
內耗的本質是每個人/團隊心智模式的呈現。
心智模式就像我們大腦里預裝的一套軟件,決定著我們如何解讀世界、做出決策。是由過往經歷、教育背景、成長環境等塑造而成。
比如,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人,遇到事情發生首先就是啟動自我防御機制,要么攻擊別人、要么推卸責任、要么會否定自我的心智模式,團隊中問題出現,第一反應是解釋、回避,而非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探尋到擺脫內耗的關鍵所在,才能為內心注入穩定而持久的能量。
今天分享三個心理學的方法,和你一起突破自我局限的心智:
**第一貼:****自我否定帶來的內在消耗,為種是最常見的,也是被廣泛認知的,比如:完美情結、自我價值缺失。**定期復盤生活點滴,覺察自己在各種情境下的思維和行為,可以幫助我們從固有的心智模式中跳出來,進入到自我覺察。抽出15 - 30分鐘,回顧當天遇到的問題、自己的應對方式以及情緒變化。若在討論項目時發生爭執,反思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宣泄情緒,是個體的消耗、還是團隊/他人的認知不同頻、意見不一致、沒有方向、沒有決策?是害怕沖突、回避責任、還是沒有能力處理當下的問題帶來的困擾?精準定位困境核心,精準找出導致困境的關鍵因素。
比如,想要行動,遲遲不去行動,陷入自責中。這可能是因為時間管理混亂,注意力分散無法靜下來;或是知識體系碎片化,無法融會貫通;也可能是心態問題,過度焦慮導致難以專注。要針對困境制定出相應的計劃,來逐步杜絕內耗的發生。
借助持續不斷的自我覺察,不斷優化自我心智模式加以修正,搭建起更高效、積極的底層認知體系,**從源頭上降低內耗的產生機率,讓內心更加平和從容。**團隊中的內耗,通過精準定位問題,從中抽離出來,做可以做的部分,避免長時間處在消耗中引發的個體內耗。
****第二貼:給自己建一個緩沖區。****有時候的內耗是被頭腦的思緒牽引、不合理信念帶來的情緒內耗。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REBT(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很多時候讓我們情緒爆炸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方式出了問題。在經歷一些事情時,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難或壓力事件發生時,我們就會產生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可能表現為不健康或自我傷害性的行為,衍生出更多更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而這些負面結果都會導致更多的情緒困擾。****運用心理學的ABCDEF模式去化解這種內耗:****A:代表引發事件,通常是生活中的困難或令人失望的事情;
B:代表圍繞這些事件產生的合理或不合理的信念;
C:代表積極或負面的結果,通常由合理或不合理的信念導致;
D:代表著對不合理信念的駁斥或重構;
E:代表更合理有效的新信念;
F:代表著通過新的理性信念來應對引發事件后獲得自愈的感覺;
**比如:**答應好的事情突然對方沒有電話,也沒有明確說明什么原因,只是說等下次有時間再約。內耗的人會不停的想自己哪里不對?或者是自己怎么不好的自我評價中,以至于越想越多,越想越擔心、越挫敗......我們學會覺察到及時的告訴自己“暫停”。看看你是怎么解釋對方改約的原因?問問自己這是事實嗎?你因此產生了哪些情緒?接下來,從改變自己的解釋入手,把自我解釋的負面信息嘗試做正面的調整,或者停止頭腦的反思,做一會正念呼吸、出去走走,或者馬上開始可以做的事情,不至于浪費在無止境的思緒綁架中。
****第三貼:********有時候的內耗是自己用力過猛,超過了自己的邊界所帶來的停滯內耗。****有很多內耗的人,是太用力了,已經超過了自我邊界,太想幫別人、太想解決不屬于自己的事情......,這種情況很容易在團隊中出現。我們學會區分: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情。盡可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他人的事情交還給別人,讓他人承擔起責任,其他的不可掌控的,告訴自己:“盡人事,聽天命”想擺脫內耗的困擾,通過自我洞察,發現束縛自己的心智模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從而告別內耗,讓內心重歸平靜與強大。
來源: 郭青燕易悅正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