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建立起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通道,這條駝鈴悠揚的古道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將中國與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古代國家緊密聯結。

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貿易之路,貿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換,有了商品交換,自然就有錢幣流通。作為絲路貿易的見證者,絲綢之路上的錢幣一直伴隨著古絲綢之路的興衰而存在。絲綢之路古錢幣,就是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十世紀,亞歐大陸上的眾多古代國家所發行的面貌、特點各異的錢幣。有趣的是,這些迥異于中國貨幣的絲路錢幣雖然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設計上卻秉持了同樣的理念,精準的圖像表達承載了國家的核心價值與民族信仰,錢幣文物上的點滴細節,蘊含著最為真實準確的歷史信息。

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Kushan,古代中國稱月氏),時代約在公元一至四世紀間,商貿發達,宗教興盛,是絲路貿易的中介者。貴霜帝國是由自河西走廊西邊至中亞的大月氏后人建立,最初在中國青海一帶,后來向西占領了中亞西亞地區與波斯。貴霜的文化、宗教和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多元混合”,她以賽人文化為主體,深受伊朗文化影響,同時又處處體現著來自更西邊的希臘羅馬元素,也包含許多印度文化特色。絲綢之路必經的地理位置使貴霜王朝通過對往來商品課稅獲取了大量財富,而地處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華文化和希臘羅馬文化十字路口位置的貴霜王朝在文化和宗教上又展現出兼容并蓄的特性,這從貴霜王朝錢幣的多元神袛可見一斑。

貴霜錢幣

貴霜錢幣,是古代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一種錢幣,普遍采用希臘打壓法制造,質地有金、銀、銅等材質。貴霜王朝建立之初沒有獨立的錢幣形式,早期一般是正面為王、背面為神,代表君權神授。后來進行貨幣改革,貴霜人認為國王的形象應該是全身像而不是半身像,所以貴霜錢幣正面的國王都是以全身像來表達的,右手指向小的祭火壇,背面的圖象包含了各類信仰。雖然貴霜人早期本身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但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信仰背景,讓他們將錢幣的背面作為一個“宣傳版面”,瑣羅亞斯德教的神袛、印度教和佛教的神袛,希臘神袛都出現在貴霜錢幣上,以利每個不同宗教的老百姓都可以接受。

帕提亞帝國

帕提亞帝國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建于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薩珊王朝代替。帕提亞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她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它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

帕提亞王朝錢幣

帕提亞(安息)王朝錢幣,首先讓人們想到《漢書?西域傳》中提到的“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的確,安息大部分錢幣都是銀質的,但是安息仍然鑄造了少量的銅質輔幣,其貨幣單位為“查科”。帕提亞王朝的錢幣處處體現著對于草原文化的接受,貨幣上的圖案以希臘高浮雕的藝術形式展現。錢幣正面是半身國王像,國王戴著草原特點的高而尖的帽子及伊朗特色的發帶,背面是神,神把象征著權力的弓箭賜予國王。從錢幣上可以看出,安息受到希臘文化的濃郁影響,但也始終在塑造自己文化的本土風格。錢幣正反面的圖案就構成了完整的表達,國王的權力來自于神的賜予,而神的權力是由國王來保護,所以就叫王權神授,神權君佑。

貨幣與文化

“貨幣”這個載體,讓我們看到文化復雜性的縮影,包括各種民族、語言、神袛和符號的相遇與融合,讓東西方在經濟交流的同時,傳遞文化與藝術,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貴霜錢幣、帕提亞王朝錢幣……這些燦若星辰的古錢幣,如繁星般組成了一個浩瀚宇宙,帶我們回到絲綢之路起源的遙遠時空,每一顆星辰都有著它獨特的美與不可替代的光。

來源: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