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見過一個直徑達80厘米,行動最高速度可達40km/h,防塵、防爆、防水、抗打擊能力強的“鐵蛋”?

2024年數貿會期間,這個“鐵蛋”在展區通道滾動,刷屏朋友圈并上了央視新聞。它正是由邏騰(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邏騰科技”)打造的水陸兩棲機器人,非常適合在非友好環境下長時間執行探測、救生、對抗等任務。

2021年,王酉帶著初具雛形的球形機器人來到剛剛成立的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以下簡稱“石虎山基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坊,開展一些測試研發工作。自此,他既是邏騰科技的創始人,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博導,也是石虎山巡檢機器人工坊的負責人。

駛入綠樹掩映的石虎山半山腰,走進白色外墻上留著虎頭Logo的建筑,穿過一樓那條長長的走廊,包含巡檢機器人工坊在內的12個創新工坊“安靜”地合著門。每個工坊門口都掛著一塊牌子,標注著主要研究方向和負責老師的姓名:巡檢機器人,王酉;仿生腿足機器人,吳俊、朱秋國;醫療機器人,周春琳;共融機器人與人機交互,任沁源……

要想把科技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眼光既要向內,更要向外,使創新資源與技術成果高效流動和共享。于是,埋頭實驗的間隙,工坊的老師們共同為浙大王牌專業“機器人工程”的同學們授課,成為他們的學業導師和成長導師;二、三樓被設置成創客空間共享辦公區域,為學院的學生初創團隊、創新創業大賽團隊、機器人比賽戰隊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場地……石虎山基地就這么一步步從成長的搖籃,演變成技術、資源共享交流的平臺。如今,這里也成為一個對外向市民科普機器人知識的平臺,先后申報成為西湖區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時至今日,邏騰科技已從石虎山基地“畢業”,但巡檢機器人工坊仍在。當浙大的師生們走出玉泉校區半山腰的西門,懷揣著想要付諸實踐的科學想法,只需步行10多分鐘到達基地,這間工坊又將變成他們創造新技術的小世界。

“酒香”從“山中”傳出后,引來大批尋求合作的伙伴,大家漸漸意識到,創業早期只需集中解決技術難題,后期卻要處理大量對外合作和推廣事務。石虎山基地的存在,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

邀請專家開展創業指導,組織隊伍外出學習先進經驗,幫助團隊對接合作伙伴……基地為團隊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支持,還用自己的產學研平臺幫助團隊尋找應用場景,開拓新的市場。

實驗室到產業的“最初一公里”貫通后,石虎山基地儼然成為鏈接大學與企業、地方的重要載體,比企業和地方更了解大學,比大學更了解市場,解決了許多創業團隊在卓越的學術科研能力與成果轉化落地方面有所不足的矛盾。

如今,一個個機器人成功從石虎山基地“跑出”,它們曾經“孵化”的房間,也成為西湖區人工智能產業最初的創新集聚點和無數學子“機器人夢”開始的地方。

三個月前,是石虎山基地成立三周年的日子,除了12個創新工坊,這里還多了31家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相關的初創企業。基地也從“高校經濟”的首個項目,變身成杭州市市級概念驗證中心和杭州市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

眼下,研究者們仍將推動基地各個工坊乃至人工智能產業的技術研發水平提升,看作一個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好在西湖集全區之力相助,創業路上的“幫手”正越來越多。

不久前,坐落于玉泉的環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創新谷開園。連同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玉泉人工智能產業基地、黃龍未來中心人工智能基地和靈隱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及杭創(人工智能)營,共同構成“環老和山創新生態圈”。

且看,將來有更多與機器人相關的科創成果,從“山”里“跑出”。

來源: 杭州西湖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