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科普進校園(第九期)——清華附中文昌學校“水木種植?科創筑夢”田間勞動實踐課程

4月23日下午,清華附中文昌學校的“水木種植”園地生機勃勃,初一年級“植物生長密碼”班的同學們聚集在黃瓜、茄子、玉米、豆角等作物的田間,聆聽著來自椰子研究所的三位科普老師徐玉芬、吳坤林、于釗妍所講授的“田間課堂”。這場以“作物水肥管理與后期精細養護”為主題的現場教學,將書本知識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為夏日的校園注入了一股科學與農耕相結合的活力氣息。

三位科普專家徐玉芬、吳坤林、于釗妍根據“水木種植”園區內各種作物的獨特生長特性,細致地分模塊講解了作物生長及水肥管理的“秘訣”。吳坤林老師蹲下身子,貼近黃瓜藤蔓,用指尖輕觸那些卷曲的須蔓,開始了生動的實踐教學:首先,她介紹了搭瓜蔓架的技巧,并現場演示了引蔓的方法,“這樣不僅能讓每片葉子充分接受陽光,還能為小黃瓜的成長預留空間,從而提高空間利用率;其次在整枝打杈的過程中,她強調要及時摘除側枝、部分卷須和5節以下的花,目的是讓瓜苗集中營養向上生長,待瓜藤生長至大約1.6米,則對瓜藤進行摘心,使黃瓜開花結果過程獲得充足的營養;最后在摘葉疏果的環節,她指導學生們及時摘除基部的老葉、病葉,并建議每株植物保留8-10條健壯的瓜,同時盡早摘除畸形瓜和過密的瓜。由于黃瓜的根系較淺,澆水時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確保土壤保持適度濕潤,同時避免積水,以防止根部腐爛。當黃瓜進入結瓜期后,需要增加磷鉀肥的施用,可以通過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或復合肥來補充所需的營養。

在茄子種植區,徐玉芬老師從“營養均衡”的角度出發進行了講解,別看茄子葉子寬大像把傘,它的根系卻喜歡 ' 透氣 ' 的環境,茄子對氮肥有較高的需求,但過量施用會導致土壤板結。因此,最好與腐熟的羊糞、堆肥等有機肥料配合使用,這樣既能疏松土質,又能實現長效供肥。”她指導學生使用鐵鍬進行淺耕松土的技巧演示,并強調:“在生長后期,及時摘除老葉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做可以確保養分集中供給給果實,才能讓小茄子長得又大又亮。”

玉米田壟,于釗妍老師指著玉米葉片上的絨毛解釋道:“這個時期是玉米對水分和肥料需求的‘臨界期’,若水肥供應不足,將會影響果穗的發育。灌溉時需確保水能夠充分滲透至根部,而施肥則推薦采用‘穴施’方法,在距離植株約10厘米的位置挖坑埋入肥料,以防止肥料濃度過高而燒傷幼苗。”

在近45分鐘的實踐課堂中,教師們不僅傳授理論知識,還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們分組扮演“小農夫”,有的手持麻繩為黃瓜藤蔓綁扎引蔓,有的握著小鏟子為玉米幼苗培土固根,有的蹲在田間記錄葉片顏色與果實生長數據。通過觸摸泥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直觀地理解“精細管理”對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這場洋溢著泥土芬芳的科普課程,由椰子研究所與清華附中文昌學校攜手打造,名為“水木種植?科創筑夢”系列科普課程。通過將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知識與農耕實踐相結合,學生們在播種、養護到收獲的整個過程中,能夠深刻領悟自然規律。科普老師指出,選用黃瓜、茄子等常見作物作為教學案例,旨在利用“身邊的科學”來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和探究事物原理的能力。這不僅為學生打開了農作物精細管理的科學之門,還通過“田間課堂”的形式,實現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讓知識在泥土中扎根,讓科學在實踐中發光。

展望未來,椰子研究所與清華附中文昌學校將繼續深化“農科教育 + 勞動實踐”的融合模式,引領更多青少年深入田間地頭,在認識植物、呵護生命的過程中,體驗自然科學的魅力,培養對農業的熱愛和尊重。下一期“水木種植”課堂,又將揭示哪些作物生長的秘密?讓我們共同期待!

來源: 椰子大觀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