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消費的浪潮下,新茶飲行業正迎來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霸王茶姬在今年4月成功上市,市值突破430億人民幣,蜜雪冰城、茶百道和古茗也早已在股市占據一席之地,滬上阿姨等品牌正加速沖刺IPO。
市場規模的擴張與促消費的浪潮,讓新茶飲賽道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然而,行業發展的另一面也逐漸顯現,那就是環保的隱憂。
近年來,新茶飲企業在 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建設方面有所布局,推出可降解吸管、輕量化包裝等舉措。但令人遺憾的是,行業的塑料消耗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營收增長,在重復使用領域更是遲遲未能取得突破,一次性塑料杯的廣泛使用,已然成為行業難以繞開的“綠色”隱患。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消費者消耗了超過213.1億個一次性塑料杯,平均每秒就有676杯奶茶被消費、隨后被丟棄。這些塑料制品在完成短暫使命后,或被填埋、或被焚燒,或流入江河湖海,成為地球生態系統難以降解的傷疤。
今年422地球日的全球主題——“我們的能源,我們的星球”。從去年“全球戰塑”到今年的呼吁,公眾環保意識正在覺醒,而作為一次性塑料杯使用大戶的新茶飲企業,也到了必須作出改變的時刻。
**循環重用杯,或許正是破局的關鍵。**然而,在星巴克已在全球25個市場推行循環杯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卻仍顯沉寂。新茶飲企業能否借鑒國際經驗,在塑料污染治理的全鏈條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循環杯模式的國際探索
循環杯,作為可多次使用、清洗和回收的飲品容器,正成為全球對抗一次性塑料污染的重要解決方案。其模式并不復雜:消費者支付押金或加入會員體系,商家或專業清洗機構負責杯子的清洗消毒,杯子歸還后消費者獲押金返還或積分獎勵。這不僅減少了塑料垃圾,也提升了用戶黏性,為行業帶來環保與商業并行的雙贏局面。
擺脫塑縛項目經理丁奕表示,循環杯模式是重復使用模式的一種,根據廢棄物處理的金字塔原則,重復使用的優先級高于回收利用,更高于材料替代。與此同時,循環杯更具備強耐久性、低碳足跡、低耗水、高回收等技術優勢。
“循環杯與一次性杯的商業模式不同。”陶朗集團亞洲區公共事務副總裁常新杰介紹,消費者通過押金或會員制度租借循環杯,在使用后歸還至門店或回收點,由清洗工廠統一處理后重新投放使用。
丁奕也表示,循環杯單個成本雖然較高,但**循環多次后,單次使用成本可以打平一次性杯,甚至更低。**而不再需要采購和管理一次性杯庫存,也可以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在國外,循環杯的探索早已悄然展開。常新杰介紹,在歐美及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星巴克、Muuse等品牌已在機場、商圈、便利店、咖啡館等場景中試點循環杯借還服務。陶朗集團也參與了丹麥當地循環杯項目,通過押金制與自動回收系統,推動循環杯替代一次性杯。自2024年,項目已回收超過1.2萬公斤塑料垃圾,循環杯使用次數達75萬次,歸還率達86%,單個杯子的最高循環使用次數為33次。
而在中國市場,這一模式尚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丁奕表示,整體來說,目前國內一次性杯依然是飲品外帶與外賣的主流選擇,循環杯模式尚沒有大規模使用**。**由于市面上還沒有成體系的循環杯供應服務,目前的案例主要是少數獨立品牌或社區的試點,尚無連鎖餐飲或茶飲門店大規模鋪開。
作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過去僅僅依靠鼓勵自帶杯的激勵措施,效果并不理想。以英國市場為例,盡管長期提供折扣優惠,但自帶杯使用率仍僅為 5%,與星巴克2008年設定的25%目標相差甚遠。
為此,2019年起,星巴克在倫敦的蓋特威克機場首次嘗試可重用杯項目。從2021年開始,星巴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試點各種可重用杯借還項目,大部分以“借用循環再用杯”(Borrow A Cup)計劃命名,至今已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
例如,在美國,消費者可支付 1 美元押金借用循環杯,并在 7 天內歸還,歸還后還能獲得額外積分獎勵。在日本,星巴克與 Re&Go 合作,用戶可通過 Line 應用程序掃碼借還循環杯,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星巴克的循環杯計劃在全球多地推進,中國內地市場卻依然缺席。**當前,星巴克在國內的環保舉措仍停留在鼓勵自帶杯等傳統方式,未能試點循環杯借還系統。
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內地門店每日產生大量一次性塑料垃圾,若能向國際市場看齊,采用循環杯,將極大緩解塑料污染和垃圾處理壓力。然而,循環杯國際經驗難以直接復制,在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調整的過程中,星巴克面臨著諸多挑戰。
本土化的循環杯實踐
在中國臺灣省,循環杯政策的推進已更進一步。2023 年,中國臺灣環保部門出臺措施,要求肯德基、7-Eleven、星巴克等連鎖餐飲企業中,至少 5% 的門店提供循環杯租借服務。消費者無論自帶杯或使用商家提供的循環杯,均可享受至少新臺幣 5 元的折扣。
中國香港地區也在探索不同的循環杯模式。星巴克與可重用容器供應商 Muuse 合作推出“循環再用杯”計劃,顧客下單時可選擇循環杯,掃描杯上的二維碼注冊借用,無需押金,歸還時僅需將清空的杯子放入指定收集箱。商家在 48 小時內確認歸還,若超過 30 天未歸還,則收取 20 港幣罰金。該模式降低了借還門檻,減少了消費者的心理負擔。
然而,循環杯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首先,成本仍是最大的障礙。**不銹鋼循環杯的采購成本遠高于陶瓷或塑料杯,盡管會員費可部分抵消,但高額投入仍會降低消費者的嘗試意愿。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消費者習慣的改變。**相較于固定場所飲用的咖啡,奶茶更偏向“即取即走”,這使循環杯的歸還便利性、未飲用完的小料處理問題成為新的阻礙。對消費者而言,衛生擔憂和歸還不便仍是主要掣肘。
**政策缺位亦制約著循環杯的普及。**與歐盟多國已對一次性包裝征稅、強制商家提供可重復使用包裝選擇不同,中國內地尚未出臺針對循環杯的激勵政策。
陶朗集團亞洲區公共事務副總裁常新杰表示:“消費者對循環杯的衛生存在顧慮,需要政府背書,就像國內餐廳普遍使用可重用餐具一樣,讓消費者消除擔憂。”
面臨如此多的挑戰,循環杯的未來又在何方?
循環杯的未來:從爭議到共識
現制茶飲行業,循環杯的推廣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行業綠色轉型的必然趨勢。
**在政策層面,政府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試點基金,對參與循環杯項目的企業給予財政支持外,還可借鑒歐盟模式,對一次性包裝征收附加稅,并強制要求商家提供可重復使用的包裝選擇。可重用創新企業Muuse CEO Jonathan Tostevin 預測,在未來 5 至 10 年內,全球多個國家將陸續出臺法規,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裝,尤其是在外賣和堂食領域。
當然,真正影響循環杯推廣速度的,仍是消費者的習慣轉變。根據擺脫塑縛發布的《2024 中國消費者對于重復使用態度的調查報告》,**66%**的受訪者能夠識別循環杯模式,并認為其“更環保”“更經濟”。**超過74%**的消費者接受押金制,66%愿意支付綠色溢價,這為循環杯的市場推廣提供了積極信號。
但挑戰依然存在。72% 的消費者仍對衛生問題存有疑慮。為打消顧慮,**企業需加強科普宣傳,優化產品設計,并提升清洗消毒流程的透明度。**例如,陶朗集團強調,循環杯的推廣必須依賴數據透明化和嚴格的消毒標準。新茶飲企業可以向消費者公開清潔流程,并設置合理的押金制度,以提升用戶信任度,同時鼓勵可持續消費習慣的養成。
未來,循環杯的普及需要政府、企業與消費者的合力推進。政府應通過立法提高一次性杯子的使用成本、降低循環杯的推廣門檻,企業則需在產品設計和運營模式上不斷創新,提高循環杯的便利性、設計感和經濟可行性,而消費者則需要調整消費習慣,將環保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End-
編輯:擺脫塑縛
來源: 擺脫塑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