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科普 · 水稻真菌病害】

預防苗瘟 控制葉瘟!

日前,全國農技中心發布2025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計稻瘟病在全國總體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其中,在東北主產稻區、南方丘陵山區和沿江沿淮稻區偏重流行風險高。

三平科工科研人員介紹,稻瘟病常年在黑龍江水稻主產區偏重流行,威脅著水稻的安全生產,給稻農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輕的年份減產水稻10%左右,重的年份減產達35%以上。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種和稻草上越冬。次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進行傳播擴散至稻株上,不斷地進行再侵染。根據水稻生育期和發生部位不同,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隨著水稻大面積的推廣,以及防治稻瘟病技術的應用,一系列相關問題也悄然浮出水面:育秧田已防治苗瘟?繼續防治葉瘟是否必要?

預防苗瘟 控制葉瘟:

苗瘟僅發生在稻秧三葉前,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其由帶菌種子發病或從病殘體菌源飛散來的分生孢子侵染秧苗而形成。葉瘟發生在本田稻株葉片上,其病斑的形狀、色澤和大小各異,是由苗瘟病苗或越冬病稻草等菌源飛散來的分生孢子侵染形成。也就是說,水稻秧田用藥局限于苗瘟的防治,水稻本田中越冬病殘體產生的分生孢子仍有侵染無病健康稻株的可能,侵入寄主擴展發病形成葉瘟,田間最為常見的為慢性型葉瘟,病斑為長條狀,中間灰白色、邊緣褐色、外圍有黃色暈圈。

預報,大家****的共同責任

在我國葉瘟分為五級:從0級無病,逐漸發展到4級全葉枯死。其中,0級為葉瘟發生前,1—2級均為葉瘟發生初期。水稻生產上雖預防了苗瘟,但老稻田地的病殘體產生的分生孢子,仍可侵害無病的稻株。鑒于此,水稻移栽后,大家應時刻注意調查葉瘟病情,發現稻田葉瘟病情時及時預警,不放任病情累積與發展,立刻發動稻農和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根據葉瘟癥狀適時進行防治,以消除葉瘟產生的分生孢子繼續侵害形成節瘟、穗頸瘟、谷粒瘟,最終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農技服務中心應規范稻瘟病防控方案宣傳,強化“防治苗瘟局限性”的科普,讓稻農和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清晰了解稻瘟病的發生規律,避免認知偏差。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稻瘟病防控新技術的推廣與科普,以確保水稻穩產增收,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關注作物病蟲科普,呵護美麗鄉村振興!

來源: 富錦市城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