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到老者的滄桑低語,聲音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每年的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這一國際日提醒我們關注嗓音健康的重要性,而2025年世界嗓音日主題“Empower Your Voice”(賦予聲音力量),恰好與科學護嗓的理念不謀而合。讓我們揭開聲音的醫學面紗,守護每個人獨特的“發聲密碼”。
一、嗓音的定義及形成機制
嗓音是指人體發聲器官、系統產生出來的聲音,它包括言語聲、歌唱聲、咳嗽聲、哭聲、笑聲、打哈欠聲、打噴嚏聲等,即一切凡經聲帶振動并經聲道傳導而發出來的聲音,都屬于嗓音的范疇。對普通人而言,大家最關注的是說話和歌唱時從發聲器官發出來的聲音,即言語聲和歌唱的聲音,因為前者關系口語交際,后者與娛樂等方面有關
發聲器官指的是發音的動力器官(主要包括氣管、支氣管、肺、胸廓及相關肌肉、膈肌和腹部相關肌肉群等)、振動器官(主要指聲帶)、共鳴器官(主要指鼻腔、鼻竇、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等)和構音器(主要指口腔、唇、齒、舌、腭、頰等)等。
二、藏在嗓音里的健康警報
1. 聲音嘶啞
由于聲帶過度使用(如長時間大聲說話或唱歌)導致的。這種情況下,聲帶可能會出現水腫或小結,影響其正常振動。此外,聲帶息肉也是導致聲音嘶啞的常見原因之一。息肉是聲帶上的一種良性增生物,會阻礙聲帶的閉合,使聲音變得粗糙。聲帶息肉的形成通常與長期的聲帶過度使用、吸煙、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
2. 聲音變調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聲音突然變高或變低,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會影響聲帶的張力,導致聲音變調。此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也可能導致聲音的變化。
3. 聲音疲勞
長時間說話后,聲音可能會變得疲勞,甚至出現短暫的失聲。這通常是由于聲帶過度勞累,需要休息和恢復。但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聲帶病變。
4. 聲音的突然改變
如果聲音突然發生明顯改變,如突然變得沙啞或失聲,這可能是急性喉炎的表現。急性喉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感冒或流感。這種情況下,聲帶會迅速水腫,導致聲音改變。如果癥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5. 聲音的持續改變
如果聲音的改變持續時間較長,如超過兩周,這可能是慢性喉炎或聲帶病變的表現。慢性喉炎可能由長期的聲帶過度使用、吸煙、環境污染等因素引起。聲帶病變如聲帶小結、息肉等也會導致聲音的持續改變。
三、嗓音疾病檢查:解碼聲帶的“體檢報告”
1. 間接喉鏡檢查
醫生使用類似牙科鏡的小鏡子伸入口腔,通過鏡子的反光觀察喉部。這種方法簡單,但視野有限,主要用于初步評估。
2. 纖維喉鏡檢查
通過鼻腔插入一根柔軟、可彎曲的光纖喉鏡,其前端帶有光源和攝像頭,可提供喉部和聲帶的詳細圖像。這是評估嗓音問題的首選方法。
3. 硬性喉鏡檢查
醫生通過口腔插入一根硬性喉鏡,直接觀察喉部。這種方法能提供更清晰的圖像,通常用于需要更詳細檢查的情況。
4. 視頻頻閃喉鏡檢查
結合攝像頭和頻閃燈,以慢動作觀察聲帶振動。這種檢查有助于發現聲帶運動異常,如聲帶小結、息肉等病變。
5. 聲學分析
使用專業軟件分析聲音的聲學參數,如基頻(音調)、抖動(音調變化)、閃動(響度變化)和噪聲和諧波比(聲音純度)。
6. 感官嗓音評估
由專業的言語語言病理學家通過聽覺判斷嗓音質量,常用工具包括共識聽覺感知嗓音評估(CAPE-V)和GRBAS量表(評估嗓音的等級、粗糙度、氣息聲、無力感和緊張感)。
7. 喉肌電圖
通過在喉部肌肉中插入小針,測量肌肉的電活動,幫助診斷聲帶運動障礙性疾病,如聲帶麻痹。
8. 影像學檢查
CT掃描:提供喉部和周圍結構的詳細圖像,有助于發現腫瘤或解剖異常。
MRI:評估軟組織結構和潛在的神經問題。
四、科學護嗓的“三重防護”
1. 物理防護
? 用嗓遵循“20分鐘原則”:每持續說話20分鐘,休息2分鐘喝水
? 噴嚏時用手帕捂住口鼻,避免瞬間氣流沖擊聲帶
? 避免用力清嗓(可用吞咽動作替代)
2. 化學防護
? 飲用40℃蜂蜜檸檬水(濃度5%最佳)可提升聲帶黏膜彈性
? 霧霾天外出后,用生理鹽水霧化清潔咽喉
? 避免睡前3小時進食,防止胃酸反流
3. 生物防護
? 練習“哼鳴訓練法”:閉口發“m”音,從低到高滑動,增強聲帶耐受力
? 掌握“氣聲聯動”:說話時用手按腹部,確保氣流推動發聲而非喉部肌肉拉扯
? 定期做喉鏡檢查(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1次高頻超聲檢查)
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ID,從聲紋特征到共振頻率,都鐫刻著專屬的健康密碼。當你說出“你好”的瞬間,不僅完成了信息傳遞,更上演著一場精密的生理奇跡。保護嗓音,就是在守護人類最珍貴的生物本能。下次當您想放聲高歌時,請記住:這副與生俱來的“人體樂器”,值得我們用科學和溫柔來對待。
來源: 頭號感官聯盟